内容提要:在解读杨家将的时候,我们是按照“对号入座”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解读,杨家将故事中涉及到的角色人物跟正史中的人物进行一一对照会产生很大误差。
我不知道当时的小说家和戏曲家们如何编排故事,在小时候,我见过家乡的民间说书人,他们都是些不愿意做农活的农民,在农村闲暇时光,他们来到村子里的空场地上,架起一个小鼓,开始说古代的民间故事,边说边唱,唱的是情景(如环境、人物描写等内容),说的是故事。孩提时代喜欢凑热闹,因此,一旦村子里面来了说书人,我们就会整天跟着他们在临近的几个村子里面转。同一个说书人说的同一段书,我发现连着几天说的故事情节是不一样的,这是困扰我孩提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长大后遇到一个当年的说书人,他是我们家的朋友,他告诉我,说书这个行当跟别的手艺一样是要拜师学艺的,师傅会交给你一些说唱的技巧,并教会你几段比较有名的故事的情节,至于说唱的时候怎么说,纯粹靠个人的现场表现能力了,很多说书人其实是不识字的,他们说唱的内容靠的就是师傅的口口传授加上自己的悟性。家乡有一句俚语叫“真官假戏,说书人的话似放屁。”,这句话不文雅,但是基本上说明了民间故事的可信程度。
将我们都知道的杨家将故事与正史上的杨家将进行比较,这是一件让人感觉不愉快的事。正史与民间故事之间的差距不仅会刺激读者的神经,其实也更深深地刺激了我的神经,自己一直崇拜的英雄人物,随着研读的深入,他们的光环在一个个地褪去,那些杜撰出来的英雄人物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我很心疼。我一直坚持,写历史不是为了当一个侦探家,更不是当一个整天拿个显微镜的解剖医生,事实上,我又在充当着这个角色,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历史的鲜活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历史上的问题自然还要从历史中获得答案,纵观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其实不难发现,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英雄的历史,英雄人物始终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杨家将故事之所以被编得那么的精彩,英雄的事迹是那么的可歌可泣,这主要还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情结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这么广,且那么的受人民群众的爱戴,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作为统治者来说,杨家的三代人一直在书写“忠君爱国”的事迹,这样的人物越多,越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中国人崇尚英雄,对英雄的要求苛刻到必须完美,因此,说书人为了顺应“民意”,不断地编排和演义, “丰富”和“发展”了杨家将的“精彩”事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悲怆故事。杨家将的故事相对于其他的英雄故事还有一个主要的特点是,他们的业绩都体现在对付外敌的入侵,这不仅对于军事上采取怀柔政策的大宋王朝,而且对于随后汉人推翻蒙古人的统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这几个方面就是虚构的杨家将故事能够流传之广、影响之久的主要原因。每个时代都呼唤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是指引我们成长的一盏明灯。
文章写到这儿,我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这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错误!为了说明这个错误,我用一个佛经故事来解释错误的严重性。
这是佛经里面一个典型的案例,说有一个得道高僧,某日云游到某处深山里,这时候,高僧看见山谷里面霞光万丈,高僧特别奇怪,因为他没有听说过这座深山里住了什么神仙。高僧循着霞光的指引很快地下达到谷底,到达谷底后,高僧只见到一间农舍,农舍里住着一个老奶奶,这个老奶奶坐在一张桌子前面,桌子中央放了两只碗,老奶奶嘴里在嘟哝着什么,她嘴里嘟哝一次,就将桌上一个碗里的黄豆拿出一颗放进另外一个碗中,这个高僧在门外观察了一会儿,直到一个碗中的黄豆已空,老奶奶接着又开始将满碗里面的黄豆,一颗一颗地往空碗里面拿。霞光就是从这座屋里发出的。
高僧好奇地走到近前,听见老奶奶嘴里念叨的是“嗡嘛呢呗咪牛”,高僧知道老奶奶是将观音菩萨的六字真经“嗡嘛呢呗咪吽”的最后一个字给读错了,连忙就给老奶奶纠正了读音的错误。老奶奶听说自己多年吟诵的六字真经竟然是错的,心里百感交集,对这个高僧千恩万谢一番。很快,老奶奶就开始了她的一贯动作,每拿出一颗豆子放进另一个碗里,嘴里吟诵一遍“嗡嘛呢呗咪吽”。高僧满意地上路了。
走了一段路之后,高僧回头再看山谷,突然,他发现先前见到的围绕这间农舍的霞光没有了,这个高僧意识到了什么。他连忙跑回农舍,对老奶奶说:“老人家,真的对不起,你先前吟诵的‘嗡嘛呢呗咪牛’是对的,我教错你了,你还是改回去吧”,于是,老奶奶开始吟诵“嗡嘛呢呗咪牛”,高僧看见消失的霞光又在老奶奶的屋顶出现了。这个佛经故事,其实跟我解读杨家将的道理是相同的。
在解读杨家将的时候,我们是按照“对号入座”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解读,杨家将故事中涉及到的角色人物跟正史中的人物进行一一对照会产生很大误差,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也有可能杨家将故事中提及的人物跟正史中记录的杨业家三代英雄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呢,事实上杨家将里面的主角叫“杨继业和潘仁美”,而史实上只有“杨业和潘美”,杨家将故事中的角色只是所有英雄的集合体和代名词,这也是可能的。退一步说,正史上没有的,也不能代表就不存在,毕竟正史上没有记载的内容多了。
作者:古磨盘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