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再论杨存中不是杨业的后代 >> 阅读

再论杨存中不是杨业的后代

2013-11-05 11:13:20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402
内容提要:《杨家将文化》,一般说,我是每期都看,有时太忙,就顾不上了。最近偶然翻一下2009年4期,才发现杨文岩同志的大作《关于杨沂中不是杨业的后代之我见》,是和我商榷的。

——兼谈杨存中与杨家将之差异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李裕民

 

《杨家将文化》,一般说,我是每期都看,有时太忙,就顾不上了。最近偶然翻一下20094期,才发现杨文岩同志的大作《关于杨沂中不是杨业的后代之我见》,是和我商榷的。我历来认为,学术讨论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动力,今天能看到不同意见的文章,自然很高兴,且乐意回应,抱歉的是,看到的太晚,只能迟至今日作答复了。

下面打算谈三个问题,一、考证杨宗闵的上三代。二、答复杨文岩的质疑。三、杨存中与杨家将之比较。

一、杨宗闵的上三代考

20078月,神木召开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我给大会提供了一篇论文:《杨家将疑难问题考辨》,谈了九个问题,其中第六题为“杨沂中不是杨业的后代”,是对《华阴杨氏简编》的说法提出异义,该书页48称杨存中(11021166)之祖是宗闵,宗闵之父是延彬,祖即是杨业,其传承关系为:

杨弘信——业——延彬——宗闵——震——存中

按理说,作者应该注明根据何在?但并没有拿出证据来。我就已掌握的刘一止所写杨宗闵、震父子碑文判断,他们并非杨业后人,故摘引其文,并列其世系为:

信(倍)——日新——仲臣——宗闵——震——存中

当时觉得,这已足以否定杨业后人说,现在看来,还得对宗闵的上三代再作些具体的分析。

1 宗闵的曾祖父

宗闵碑曰:“曾大夫倍,以儒学称于乡,值五季乱,晦迹不仕。”

这里“夫”是“父”之误,曾大父就是曾祖父。“倍”乃“信”之误。这不是刘一止的问题,而是版本的问题,当时我见到的是四库全书本的《苕溪集》,这个本子,从版本上说,质量比较差,错字不少,还有错简,甚至将杨震的部分事迹误入到夫人墓碑中。另有一个清钞本,是根据宋本钞写的,比它好一些,没有上述错简问题,《全宋文》根据清钞本校对,纠正了不少错误。但这个清抄本经过多次转抄,仍有一些问题。杨宗闵的曾祖父之“倍”应作“信”,这一点,杨文岩指出了,是完全正确的。我在写《杨信与杨衮考辨》时,查到《宋会要辑稿》仪制时,发现此误,在注中作了更正。

上述记载说明,杨信是位儒生,而不是武将,一生没有当官,与自立为麟州刺史的杨弘信完全不同。

2 宗闵的祖父日新

宗闵碑曰:“大父日新,明经上第,仕至承奉郎,赐五品服。”

杨震碑说的更具体:“以明经上第,历保定、清源二县主簿,已而踰冠,恬养邱园,终承武郎,赐五品服,讳日新者,公之曾大父也。”

这里说明杨日新也是儒生,与其父不同的是,他通过了明经考试,所谓明经,主要考儒家经典,略次于进士考试。他只当了两县主簿,宋代大县设知县、县丞、主簿、尉,中县不设丞,也就是说只是县里的二三把手。保定在今河北省,清源今山西省清徐县。官为承奉郎,这是正九品的低级官,杨震碑作“承武郎”,“武”乃“奉”之误,宋代没有承武郎。赐他五品服,是给他在穿戴上的一点特殊待遇。他在仕途并不顺利,很快就隐居于家了。

3 宗闵的父亲仲臣

宗闵碑曰:“父仲臣,举明法科,仕至宣德郎,赠中大夫,累赠太师、代国公。”

杨震碑曰:“年少有声,九上礼部,再举明法中第,历临晋、孟、太谷三县主簿,贤而有吏能,为忠宣范公所器,以宣德郎致仕,累赠太师、代国公,讳付臣者,公之大父也。”

按:“仲臣”,杨震碑作“付臣”,“付”当为“仲”之误。此人也是儒生,他考的是明法科,这是科举中的一种。他当了三个县的主簿,临晋今山西临猗县。“孟”乃“盂”之误,今山西盂县。太谷,在今山西省。工作能力较强,受到范纯仁(10271101)的赏识,忠宣是范的谥号,范是名臣范仲淹(9891052)的长子,官至宰相,是当时很有影响的政治家。宣德郎,从八品。死后追赠为中大夫,正五品。以后因其孙杨存中升官,他多次得到追赠,最高赠至太师、代国公。

这里,本质问题不在“信”或“倍”,而在于墓志清楚地表明:宗闵之父不是延彬,而是仲臣,其祖不是杨业,而是日新。日新、仲臣都是儒生,而非武将。杨业是麟州人,而宗闵的父亲、祖父,甚至其曾祖和高祖都是代州人,并都葬于代州,这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能证明刘一止这两篇碑铭是伪作,那么只能确认:杨沂中决非杨业的后代。

二、关于刘一止撰杨宗闵、杨震碑文真伪的考辨

杨文岩对《苕溪集》和两通碑文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提出了许多疑点。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现予答复如下。

1、《刘一止行状》说到其著作名《类藁》,怎么变成了《苕溪集》?

按;《刘一止行状》是其门人韩元吉作的,确实说其“有《类藁》五十卷,藏于家”。这应该是刘一止生前自定的稿本。应该补充一点的是,其全称为《非有斋类藁》,见《直斋书录解题》。在刘一止死后,其子刘峦又作了增补,补充了作品三卷,附入了行状、诰敕二卷,共增加了五卷。正式刊行时改名《苕溪集》。韩元吉的儿子韩淲《涧泉日记》卷中也说:“刘一止字行简,作给事,有文词,先公出入其门,为作《行状》,号《苕溪先生集》,刋行于世。”可见《类藁》与《苕溪集》实际上是一码事,前者是稿本,后者是正式刊行的本子,内容上,后者多了五卷,是刊行时新增加的。《宋史》卷208《艺文志》同时收入这两种书,一作“刘一止《苕溪集》五十五卷”,一作“《刘一止集》五十卷‘其下注:”《苕溪集》多五卷,张攀《书目》以此本为《非斋类藁》。”

至于为什么命名为《苕溪集》,亦不难解释,苕溪是湖州著名的溪水,刘一止是湖州人,故以其地称集。此类情况不止他一人,同时代的胡仔(11101170)卜居湖州,便自号“苕溪渔隐”,其著作命名为《苕溪渔隐丛话》。

岳飞的孙子岳珂喜爱收藏古今著名字画,曾从徽州汪家得到刘一止的一封亲笔信,喜出望外,写了一篇赞,曰:“情叶事之宜,笔力亦称之,虽得于歙水之湄,然望而识其为苕溪也。”歙水是徽州的一条河,指代汪家,而苕溪则指代刘一止。

2、范成大(11261193)与杨存中关系不错,写过《杨和王挽词》,为什么杨要请刘一止写墓志而不请范成大呢?

这里需要了解他们的年龄,他们3人可以说是3代人,刘一止比杨存中大24岁,杨存中又比范成大年长24岁。刘一止(10781160)与杨存中早在绍兴八年(1138)就认识,并且经常见面,此时,范成大才11岁。第二年,杨存中就求刘一止为其祖母刘氏写墓碑。这一过程在碑文中有清楚的表述:

《宋故恩平郡夫人刘氏墓碑》:“绍兴八年(1138)冬某待罪史官,执笔螭陛,而殿帅杨公毎相遇于东庑下,意色欵欵,不相配夷。明年春,见语曰:‘存中逮事祖母恩平郡夫人,蒙教育之恩甚厚,葬十年矣,而碑铭未立,私心恧焉,敢以累子。’某曰:‘公家世忠孝,闻于三晋,而公复以勲绩被宠,遇致位通显,益大厥家,其继述先懿,宜有人,顾安取此。’然不得辞。既而观夫人行实,而感周南之诗,妇人能勉其君子,以正字应书法,谨叙而铭之。”

按:绍兴八年十一月,刘一止任起居郎,这是为皇帝起居注的史官。九年正月任中書舍人,为朝廷起草诏书,二月兼侍講,成为皇帝身边的顧問。他所写的诰制,人们争相传诵,士大夫埋葬亲人,都以得到他写的墓志为荣。

又过了十年,杨存中已升为“少傅、宁远军节度使、兼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儿子杨偰也出任“大宗正丞”,此时,考虑祖母独自葬在建康(今南京)太孤单,而祖父杨宗闵死于战斗中,无从找其尸骨,因而又以招魂的方式,葬宗闵于建康。此时又请刘一止作其祖墓志,是很自然的。

3、杨宗闵和杨震的墓碑名称很长,有的官爵不见于史书,为什么?

宋代,官做的越大,其墓碑上署的头衔就越多。有时候,本人官不大,但由于子孙官做的大了,可以赠其祖先官,因而文字也就多了。杨震的官小,文字就少,杨宗闵官大一些,文字就多。最近出土的宋代宰相富弼墓志文字就更多。现将三者录于下,以资比较。

杨震墓碑:“宋故敦武郎、知麟州建宁寨、累赠太师、秦国公杨公墓碑”

杨宗闵墓碑:“宋故武功大夫、贵州刺史、永兴军路马歩军副都总管、特赠右武大夫、光州防御使、累赠太师、魏国公杨公墓碑”。

富弼墓志:“宋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检校太师、武宁军节度、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致仕、上柱国、韩国公、食邑一万二千七百户、食实封肆仟玖伯户、赠太尉、谥文忠、富公墓志铭”。

再来分析一下杨宗闵的头衔,可分三部分,一是本人生前的官衔,如“武功大夫、贵州刺史、永兴军路马歩军副都总管”。二是本人死后的赠官,“特赠右武大夫、光州防御使。”因其是光荣牺牲,超级升官,故称呼“特赠”。三是因孙子杨存中升高官后,特别追赠的官“累赠太师、魏国公”,之所称作“累赠”,是因为杨存中曾多次升官,其祖先也因此得到多次追赠,这里只记最后所赠的官。前二者,史书有记载。

《要录》卷12:建炎二年春正月戊戌,“是日,罗索陷长安……马歩军副总管、武功大夫、贵州刺史杨宗闵……皆死……上哀之,赠……宗闵右武大夫、贵州防御使,后以孙贵,谥忠介。”

一般说,本人因子孙升高官而受追赠的官,史书上是不记载的。不仅杨宗闵、杨震如此。别人如南宋大将李显忠,也是如此,《宋史》卷367有《李显忠传》,传中提到其父名,但不记其赠官,这类情况仅《李显忠行状》有记载,行状中说:

“曾祖德明,故任皇城使,赠太师、秦国公。曾祖妣野氏,赠楚夫人。祖中言,故任皇城使,赠太师、魏国公。祖妣折氏,赠韩国夫人。父永奇,故任同州观察使、充鄜延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知鄜州军州事、兼管内安抚使,赠太师、陈国公,谥忠壮,妣蒙氏赠越国夫人。”

4、杨宗闵、杨震死在北方,怎么会葬到南方?

按:杨宗闵、杨震都是战争中牺牲的,在兵荒马乱的年头,恐怕尸体也找不见了,杨存中为其父、祖修墓,墓中并无尸骨,只是衣冠葬。

杨宗闵墓的地点在今南京钟山,南宋景定《建康志》卷43记载:

“杨忠介墓,在上元县钟山乡。考证:杨宗闵字景齐,代州崞县人。太傅、和义郡王存中之父也。屡立战功。建炎元年十二月金人犯永兴,众以永兴无备,劝宗闵去,宗闵曰:吾结髪从戎,蒙国厚恩,行年六十有七,唯有死耳,他非所知。明年正月,城陷,血战而死,赠太师、魏国公,谥忠介。其子存中招魂葬于钟山,敷文阁待制刘一正为之铭。”

这里说的“招魂葬”,说明葬的不是尸骨,仅仅是灵魂,也就是放些衣冠之类的物品。又明确说了是刘一止写的铭文,只是“止”写成了“正”,是形近的笔误。“敷文阁待制”是刘一止晚年的职名。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建康志》此段文字下引了刘一止所写的杨宗闵墓铭,与《苕溪集》所记载的铭文相同。

“杨为显姓,世泽以滋。由汉及唐,别派分支。公家鴈门,奕奕有闻。儒学相授,位微徳尊。公曰丈夫,志尚各异。我必以功,自见于世。惟时夏童,跳梁干纪。躏我西陲,几无宁岁。公初即戎,气巳盖众。双带两鞬,射则命中。鏖战疆埸,蹂践斥卤。固敌是求,计不返顾。公身居先,将士内激。凡师所临,当百以一。料敌制胜,不愧古人。机变横出,捷若鬼神。晚佐永兴,遭时囏虞。连城不守,援絶势孤。人或谓公,子盍去诸。公曰国恩,必报以躯。帝为嗟悼,告弟疏荣。孰慰忠魂,公有孝孙。孝孙翼翼,位在九棘。勲名孔昭,恭惧靡忒。光大厥家,未见穷巳。天其赉公,孙又有子。”

到了元代,《金陵新志》卷12下再次记载:“杨宗闵墓,上元钟山郷。宗闵字景齐,代州崞县人。太傅、和义郡王存中之父也。屡立战功。建炎元年金人犯永兴,城陷,死之。赠太师、魏国公,谥忠介,存中招魂葬。”

5、《杨宗闵墓碑》中提到杨氏的起源,杨文岩以为不符合墓志体例。

按:墓志确有一段文字提及杨氏的起源,具体如下:

“杨氏出姬姓,晋大夫羊舌氏,至叔向食邑于杨,其子食我以邑为氏,食我党于祈盈,得罪于晋,子孙或逃居华阴山谷中,战国时有名章者出焉,实始为华阴人,族望至汉乃大。魏、晋、隋、唐冠冕蝉聨,代不乏人。在唐为尤盛,其任于朝者,居第列于三坊曰靖恭,曰修行,曰新昌。子孙分为四院:曰关西,曰蜀中,曰淮南,曰浙中。今散居麟、府、鴈门等郡,都皆关西院子孙也。在江南、闽、越者皆浙中院子孙也。名卿才大夫将帅相臣,以勲德着见于史,名字不可疏举。”

在墓志中提及其族的起源,甚至直接引其家谱,在宋代墓志中是常见的现象。现举二例于下,以作比较:

欧阳修《杜祁公衍墓志铭》:

“故太子太师致仕、祁国公、赠司徒、兼侍中杜公讳衍(9781057),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也。其先本出于尧之后,历三代常为诸侯,后徙其封于杜,而子孙散适他国者,以杜为氏。自杜赫为秦将军,后三世御史大夫周及其子建平侯延年仍显于汉,又九世当阳侯预显于晋。又十有四世,歧国公佑显于唐。又九世而至于祁公。”

司马光《苏骐骥墓碣铭》:

“苏氏之先出自重黎,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封于温,世为卿士,或谓之温子,春秋时苏子为狄所灭,子孙以邑为氏,历世久逺,散之四方。在洛阳者,秦厉、代以口辨显战国世。在杜陵者,建为汉名将,子武使匈奴中十九年不屈节。在武功者,绰仕宇文周,以明法令为某官,子威,隋文帝佐命功臣,至唐瓌父子为贤相。此其章章尤著者也。周衰,温为晋邑,汉属河内郡,隋以河内为怀州,维修武之族,不弃其故土,留怀州不去,公其后焉。”

6、关于二墓碑文的水平问题,杨文岩以为文笔差,与《刘一止传》所称“语不自人间来也”相去甚远。

按:关于刘一止所撰杨碑文笔,我实在看不出有何不好,也没有见到自宋以来有什么不好的评论,相反,我只见到明初名臣杨士奇的赞誉之词,他写了一篇《宋杨忠毅公神道碑跋》,表达了读碑文后为之激动的心情。全文如下:

“宋杨和王与张、韩、刘、岳诸公同事髙宗,排大难,却大寇,其功名载史册耀后世者伟矣,观敷文学士刘一止此碑,又知公忠精义烈,乘一障以百数困病之卒,膺数十万狂横之敌,屡赴屡摧之,然后秉大节死城下,盖公又肇杨氏之先也。公之死,类古称有重于泰山者非欤?公死距今二百四十余年,子孙不废诗书之懿,公之所以肇杨氏者,其犹未艾乎,其犹未艾乎?”

正因为杨士奇见到过刘一止所写的碑铭,因此,他乐意为杨氏家族的后代写家谱序,并引述刘碑中的话。

7、和王杨存中与杨沂中是否一人?

答案是肯定的。沂中是本名,存中是后来高宗御赐之名。《宋史》卷367《杨存中传》:“杨存中本名沂中,字正甫。绍兴间赐名存中。”《宋史》卷30《髙宗本纪》:绍兴十二年二月己卯,“赐杨沂中名存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4:绍兴十有二年二月己卯,“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赐名存中”。

8、关于杨氏家谱序与刘一止碑文颇有相同之处的问题

明杨士奇《杨氏谱序》曰:

“《杨氏谱》者,吾友翰林修撰君仲举谱其宗者也。其先居代州之崞县,累世业儒,用眀经擢第,迨其子孙以武功显,以忠义奋,在宋官至武功大夫、贵州刺史、永兴军路马步军副都总管曰宗闵,歴仕五朝,名闻西北二边。建炎中金人犯长安,守节死,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忠介。子震,有文武才,累官知麟州建寜砦,敌众围建寜,势张甚,城中守卒不满百人,敌诱之降,不屈,益奋厉,竟与其子居中、执中并力战死,累赠太师、秦国公,谥恭毅,并载《宋史忠义传》。秦公四子,存者沂中、彦中,沂后赐名存中,与张、韩、刘、岳同事髙宗朝,官至太师,追封和王,功烈具着国史。杨氏之宗于是为盛。彦中官至武义、督机。

自和王护跸南渡,挈家居临安,而葬秦公于湖州之武康,创别业于苏之长洲,皆留子孙居之。此谱所録,惟和王、督机二派,上断自秦国之曾祖承奉公,下至仲举之子,凡十有三世。

仲举出督机派,距督机八世矣,今居于苏。杨氏入国朝,显者昉自仲举,余交仲举五十年,其持身谨行如玉雪,官近侍十余年矣。……仲举间示谱求序,敬为书此。”

从此序,可知《杨氏谱》的作者杨仲举,是杨震的第4子彦中的后代。杨震生有4子,长子是杨存中,次子和三子都随杨震战死,没有后,所以杨震这一支,后代只分二派(也即通常叫的两房),一是和王派,以杨存中的封号命名。二是督机派,以彦中的官衔命名。“彦中官至武义、督机”,武义是武义郎的简称,从七品,是级别较低的武官。“督机”是都督府主管机宜文字的简称,是都督府的幕职官员,比起其兄存中来,级别要低的多。

“上断自秦国之曾祖承奉公”,秦国公是杨震的赠官,其曾祖“承奉公”是谁?承奉是承奉郎之简称,是其曾祖日新的头衔,本文杨日新条已有考证。这一条记载非常清楚地表明,直到明朝初年,杨仲举修的《杨氏谱》仍然认定:杨宗闵的祖父是低级文官承奉郎杨日新,而不是高级武将杨业。

这本家谱是以杨震的曾祖父承奉公为始祖,一直记到仲举之子,共13代。列表于下(数字表示“代”):

1日新——2仲臣——3宗闵——4震—|5存中

                        |5彦中……12仲举——13仲举之子

杨士奇与杨仲举的记载可信度如何?杨士奇是明初的宰相,有文才,很关心家谱,特别是杨氏家谱,他为自己家族做过《泰和杨氏族谱》以及《族谱图》,又为别的杨氏家谱作序,除为杨仲举作序之外,尚有《瑞安杨氏谱序》、《杨氏清溪家谱序》、《南雄杨氏族谱序》等。收集过许多墓志碑刻资料,关心宋代的记载,文中还引用了宋代杨杰(无为子)作的《杨氏谱序》。

杨士奇与杨仲举交游50多年,仲举跟他学过《易》,士奇当上宰相后,一直推荐仲举,仲举官至尚书,是当时颇有地位有文化的高级官员。仲举上距彦中八代,时代较近。他所记的家谱,是目前所知杨存中家谱中最早的一种,其可靠性应在后来所出各杨氏谱之上。

上述的论证,对刘一止所写的杨宗闵、震的两通墓碑的来龙去脉、内容真与伪作了详尽的考辨,现在可以简单地作如下的总结了。

刘一止的遗稿,原名《非有斋类藁》,共50卷,死后,其子将遗稿外的诗文连同行状、诰词凡5卷,一起刻印,改名为《苕溪集》,共55卷。现在,宋本已佚,只有几个传抄本流传下来,颇有一些错字,需作校勘,但并不影响其真实性。

早在绍兴八年,刘一止与杨存中常在朝廷中见面,当时刘为史官(起居郎),而杨为殿前司统帅,在南宋军中的地位,仅次于五大帅(韩世忠、岳飞、张俊、刘光世、呉玠)。到九年正月,刘升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其文笔之美已名闻遐迩。杨存中特地请他为刚追赠为恩平郡夫人的祖母撰写墓碑,是很自然的;刘一止素闻其家忠孝事迹,满口答应,也是很自然的。

古人写墓碑,都不是想当然之作,有关墓主人的生平、家世都是墓主家人提供基本情况,写成“行实”或“行状”给作者,墓碑中也清楚地说到读“行实”如何如何。杨宗闵、杨震墓碑所记前几代姓名生平,都是根据杨存中提供的材料写的,因而其真实性是无可置疑的。至于把“信”写成“倍”,那是传抄者之误,不能记在刘一止头上,更不能以此否定墓碑的真实性。杨存中在其祖死时年已27岁,他对自己家世是十分清楚的,后来朝廷批准他立家庙,祭祀其五代,过去大臣能追封三代,就已很不容易了,存中却特许祭五代,那是空前的荣誉,自然要把他所记得的前五代情况写在行实中,并请刘一止写入碑文,我们也因此而确知其前五代就是杨信、日新、仲臣、宗闵、震。

杨宗闵的后人杨仲举在明初修督机派的杨氏家谱,就从宗闵的祖父日新开始一直记到仲举之子,凡13代。这再一次证明存中之曾祖、高祖,不是延彬、杨业,而是仲臣、日新。

总之,我以前所下的结论,“杨存中不是杨业的后代”,是完全站得住脚的,经得起推敲的。

三、杨存中与杨家将之差异

有人既然很想把杨存中拉进杨家将,有必要对两者作一点比较。

杨存中与杨业虽然都姓杨,但不是一码事。杨业是麟州人。杨存中是代州崞县人。杨家将自五代至北宋中叶一直尚武,是武将世家。杨存中的祖上自五代以来一直是尚文的儒生家庭,直到北宋晚期,杨宗闵才弃文习武。

就业绩与品德而言,两者更不能同日而语。杨存中是一员武将,在抗金战争中作过贡献,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如果和同时代的武将作一比较,他的业绩就显得平平了。在当时他不算一流名将,在抗金战争中处在第一档次的是几位大帅:韩世忠(10891151)、岳飞(11041141)、吴玠(10931139)、张俊(10861154)。杨存中(11021166)只能归于第二档次,而其业绩尚不及同一档次的武将刘锜(10981162)、吴璘(11021167)、李显忠(11101178)。《宋史》对他的评价是“无大胜负”,这与杨业有“无敌”之称相去甚远。也比不上杨延昭,延昭曾赢得“铁遂城”的称号。

但是,杨存中所得到的官位、荣誉却远在上述诸将之上,为什么?《宋史》也有评论:

“典兵最久,貴寵獨隆,然頗能知几,不阽禍敗,其亦有天幸者歟?”

这一席话说的比较含蓄,尤其是“頗能知几”四个字,指他很会看风向、紧跟领导。存中有一个绰号,最能反映他的人品,叫做“髯閹”,这是说他外表长有漂亮的胡须,像个大丈夫,行为却跟太监一样,善于逢迎。

他最早是张俊的部下,张俊对他视为儿子。后来得到宋高宗信任,对待他比子弟还要好,破格提拔为殿前司领导,长期负责保卫中央政权的安全。秦桧掌权后,与秦关系特别密切,在武将中与秦有深交的只有张俊和他两人。

巴结、“紧跟”给杨存中带来了官运,也带来了政治上的污点。在高宗、秦桧谋害岳飞时,张俊站在秦桧一边,世人毫不留情地把他放入岳飞墓前四跪像之列。而人们不太熟知的是,这一罪恶勾当的参与者还有杨存中。

宋代有两位知名度最高的将军,那就是北宋的杨业和南宋的岳飞,现在有关两位英雄的电影电视都在拍摄,据说都尽可能反映真实的历史。倘若真是如此,那么,在表现岳飞之死的场面,必定会出现这样真实的历史镜头:

在腊月29日,正当人们高高兴兴迎新年之际,在杭州的大街上,突然出现一位40岁的武将,手捧圣旨,骑着高头大马,身后飘扬着杨姓大旗,带着一帮手执明晃晃刀斧的兵士,前往监狱,拉出39岁的民族英雄岳飞,宣读圣旨,处以死刑。岳飞随即被拉胁而死。在气刚断、体尚温之时,将军接着下令,砍下岳飞的头颅。

这是历史上天昏地暗的一幕、血淋淋的一幕,当观众看到这里,能不义愤填膺、潸然泪下吗?而这位将军正是杨存中。

随后,又是一连串悲悲切切的场面,岳飞的家属一群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在冰天雪地里,在一群兵士的呵斥声中,跌跌撞撞地被充军到数千里之外的广东,而奉命派遣得力兵士去押送的将军是谁呢?又是杨存中。如果此时有人说:他就是杨家将的后代。观众会怎么想?还会满腔热情地去观看杨家将的电影电视吗?

也许有人辩解说:他是奉命的。的确,他只是执行者,而不是策划者,如果是前者,岳飞墓前就得增添一个跪像了。无论怎么辩解,干的是天大的坏事,这一性质是无法改变的。常理告诉我们,大人物干坏事总得找最可靠的人,为什么高宗、秦桧干这号千古骂名的勾当,偏偏找到杨存中头上呢?为什么他甘心充当刽子手的角色呢?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其他人的表现,大将韩世忠敢于当面责问秦桧:凭什么证据说他们谋反?秦吞吞吐吐地回答:“莫须有”,韩愤愤不平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在判案时,有李、何两位法官,公然表示岳飞无罪,不应处死,他们宁愿冒被罢官受迫害的风险,也要明白无误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杨存中与岳飞共过事、一起打过仗,应该熟知其为人,却什么表示都没有,只是忠实地执行。

岳飞冤案之后,又是一系列的冤案,无数人被杀、被关、被流放。值得注意的是,岳飞冤案的最大受益者有两人。第一是秦桧,事后不久,其子当上了知枢密院事,父子二人操纵了国家军政大权。第二便是杨存中。几名大帅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各“家军”统统一分为二,改编为规模较小的都统制,唯有杨领导的殿前司却不断扩大,由3万增加到7万余人,在三支中央禁军中,其人数超过另外两支禁军的总和,并且一直由他掌控,连续28年,这在两宋时期是空前绝后的。杀岳后,仅过了一个半月,高宗赐名他为存中。同年进封为少保,这一官衔过去不给管军,他是首次破例获得的。绍兴二十四年(1154),南宋发生科举史上少有的丑闻,秦桧安插的考官把秦的孙子塤定为状元,亲党子弟纷纷录取,其中出身武将家庭的只有杨存中的两个儿子。秦塤当状元,实在太赤裸裸了,高宗看不过去,把他改成第三,同时又嫌考官把存中的儿子级别定低了,特地提升一格,这为后来杨的儿子倓升到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奠定了基础。在秦桧病重时,存中还专程去看望,密谈许久。对于秦桧的独揽大权、架空皇帝,高宗是不高兴的,在秦咽气前几个小时,就下令让秦桧、子、孙三代同时退休,接着,清除了一部分死党,而杨存中依然是高宗的心腹,继续重用。到杨60岁时,许多官员纷纷上奏要求罢免他,存中见势不好,才提出退休,高宗不得已,予以批准,同时加封为同安郡王,为此,还三天睡不着觉。

杨存中拥有无数的头衔,享有数不清的荣誉和实惠,豪华的府第别墅,漂亮的花园,仅园丁就有40多人。无数的土地,在楚州(今江苏淮安)一地就有39千亩,听说女儿生子,就“拨吴门(今苏州)良田千亩以为粥米”。还经营许多私家酒坊,除了自己享受、出卖之外,不忘每年给皇宫进贡2万瓶美酒。家中财富多到不可胜计,挥金如土,他请人看相,一次就送钱五百万。他又在驻军各寨周围,修建大批瓦子,“招集伎乐”,满足了部下的欲望,却搞坏了军风。

这一切穷奢极侈的生活,随着杨存中的死去,都烟消云散了,唯有污点却无法抹去。像他那样助纣为虐的坏事、奢侈无度的生活,在杨家将身上能找见吗?就人品而言,杨存中能和杨家将相比吗?

在这里,我想对《华阴杨氏简编》的编者说一句话:历史是讲究真实的,是要摆证据的。你们说杨存中的父亲是延彬、祖父是杨业,到底有什么证据,请拿出来,让大家评论评论。如果没有证据,而出于编造,也请说明情况,予以纠正,以免以讹传讹。

相关文章
2013-10-22 11:06:14
2014-01-28 17:01:22
2014-01-28 16:58:59
2014-01-28 16:55:54
2013-10-23 15:47:56
2013-10-23 15:42:35
2013-10-23 15:31:31
2013-11-07 09:55:5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