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作品择目 >> 杨家将文化系列丛书 >> 《杨家将历史与传说》 >> 目录 >> 第六章 壮志未酬身先死 >> 四、谁是元凶 >> 阅读

四、谁是元凶

2013-11-26 17:04:24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34
内容提要:杨业重伤被俘后,曾仰天长叹“为奸臣所逼”(《隆平集》杨业传)。是的,杨业的确是被逼而走上绝路的。这里的“奸臣”,究竟指的是谁?

杨业重伤被俘后,曾仰天长叹“为奸臣所逼”(《隆平集》杨业传)。是的,杨业的确是被逼而走上绝路的。这里的“奸臣”,究竟指的是谁?是王侁、刘文裕、还是潘美?直到一千年后的今天,史学家对这个问题,还争论不休。翦伯赞等认为是王侁,而且他怀疑王侁是私通辽国的内奸。卫聚贤等认为是潘美。因为潘美是主帅。在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研究会上,又有新说,认为对杨业之死负主要责任的是权贵侯莫陈利用,是他暗中作祟。依我之见,逼迫杨业赴死的元凶,应当是王侁,其次是刘文裕。潘美对杨业之死,也负有责任,主要是在陈家谷撤军而见死不救。

表面上看,潘美是一军之帅,其级别也比王侁和刘文裕都高,潘美有权决定一切。但实际上,王侁和刘文裕的特殊身份监军,不仅使潘美不能决定一切,而且还要看监军的脸色。宋朝的这种军事体制,目的就是为了制约将帅,监视将帅。在监军的制约和监视下,任何武将都逃不脱监军的淫威。杨业不过是受害最严重的一位。其实,早在杨业之前,郭进就曾被监军田钦祚迫害而自杀。当年宋太宗攻打北汉,郭进和田钦祚都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的援军后驻防在那里。郭进是武将,“刚烈,战功高”,是主帅。由于监军田钦祚“恣为奸利诸不法事,郭进不能禁止,屡形于言”而得罪了田钦祚,田钦祚胡作非为,郭进不能不管,只能劝告。田钦祚不但不听劝,反而加恨于郭进,从此对郭进“数加凌侮”。郭进走投无路,上告无门,被迫上吊自杀。自杀后,田钦祚隐瞒罪责,上报说郭进是“以累疾”中风而死(《隆平集》卷16)。石岭关宋军中的其他将士,都知道郭进是被逼而自杀,但谁也不敢说。身为主帅的郭进,照样被监军逼上了绝路。以此可知监军有多厉害。

杨业殉国后,这类事件并没有杜绝。北宋中期,宋派大将刘平等去与西夏作战,由宦官黄德和作监军。刘平在前线被包围而牺牲殉国。在这之前,刘平曾派人去报告黄德和,要他救援,黄德和不仅不去救援,反而落荒而逃。刘平死后,黄德和又慌报军情,胡说刘平是“降贼”(《东轩笔录》卷9)。刘平成了十恶不赦的叛国者,他的家属也因此被逮捕。后来,朝廷派文彦博等人立案调查,才弄清事实真相,是黄德和临阵逃跑,见死不救,反诬英勇献身的刘平叛降。这一次,在朝野引起了民偾,“议者以朝廷使宦者监军,主帅节制有不得专者,故(刘)平失利。”(《渑水燕谈录》卷2)这就是说,监军不但可以不听主帅的,而且还能“节制”即制约主帅,使主帅不能指挥、行动。朝廷的文武官员纷纷要求取消军队中的监军,但由于根深蒂固的防止武将造反的陈见,终于没有取消,只是将黄德和斩首以平民偾。后来,名将狄青南征广西侬智高,朝廷又要派宦官去当监军,监视狄青的行动。幸而当时有人说,狄青能征惯战,倘若派不会打仗的人去制约他,他就无法全权指挥,怎么打败侬智高。宋高宗求胜心切,当了一次明白人,破例地没有派监军随军南征。监军的危害,宋朝不少人都曾提出过。富弼、晏殊要求“罢内臣监兵”(《九朝编年备要》卷11)。吕诲等人也认为“举兵不利,未有不由于监军者”(《长编》卷203)。

从杨业牺牲前后监军所作非为事例中,不难看出,王侁和刘文裕当时有多大地位和权力,为什么王侁逼迫杨业出兵朔州时,潘美一言不发。潘美虽身为主帅,他一定也知道与敌硬拼凶多吉少,但他惹不起监军。当然,潘美应当站出来。但潘美没有如此做。既使潘美不能阻止王侁和刘文裕的威逼,也应当谈出自已的看法,潘美又没有这样做。应当说,潘美在杨业之死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潘美不是逼死杨业的元凶。罪魁是王侁及刘文裕。

翻开王侁和刘文裕的历史,可以更加看清楚他俩为什么竟然如此不可一世,盛气凌人。王侁以打小报告而深得宋太宗信任,曾亲手害死不少戍边宋军。在宋太宗面前,王侁可以“多奏便宜,上多听用”(《宋史•王侁传》)。这位刚愎自用、狐假虎威的无耻小人,当然不会把杨业放在眼里。刘文裕是宋太宗的外戚。在赵光义当皇帝前,刘文裕就与赵光义经常来往,赵光义当皇帝后,刘文裕以外戚的身份,更得宋太宗信任,常被派执行特殊的使命。王侁和刘文裕早在宋太宗攻打太原北汉时,就互相认识。他俩勾结一起,岂但杨业只能忍气吞声,连潘美也只得忍让三分。

在传说、小说和戏曲中,逼死杨业的元凶,不是王侁和刘文裕,而是潘美。有的史学家受此影响,不但用戏曲、传说来论证潘美是杀害杨家父子的奸臣,而且从历史资料中寻找根据,硬要将潘美打成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例如,潘美、杨业在几年前雁门关大捷后,杨业升级为云州观察使,曾使“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谮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付业。”(《宋史•杨业传》)有的学者没有任何其他理由,一口咬定这里忌恨杨业、偷偷给宋太宗打小报告说杨业坏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潘美。这就怪了。当时的戍边主将,多达数十人,为什么非是潘美不可。雁门关大捷后,杨业由此而升了官,潘美更由此而升了官,潘美有什么必要,去妒忌自己的副手与下级?是杨业威胁到潘美的地位和职务?不可能。潘美是开国功臣,杨业是北汉降将,杨业的武功再多,也不可能取潘美而代之。多年的相处表明,潘美和杨业一向合作得很好,并没有矛盾。还有,潘美身为正职,山西方面军政的总负责人,向皇帝报告下级及军队中的情况,是正常的,用不着悄悄地去打小报告。向宋太宗打小报告的,倒应当注意到与杨业的地位差不多,山西、河北的其他戍边将领如王侁和刘文裕。在他们眼里,归宋不久的杨业,竟然提升得如此快,比他们这班宋朝老将还要级别高、权力大,是不应当的。因而他们心生妒忌,他们要同杨业比。他们将牢骚化作小报告。在他们看来,你降将杨业那么快地升官,我老资格更应升官。杨业归宋不久,并没有得罪任何人。他们挑杨业的刺,不完全是为了泄私忿,也是为自己能升官发财。

又如,雍熙北伐时,潘美、杨业攻下山西北部地区,但一些史书上却记载是潘美打下的,没有杨业的名字在内,这就证明潘美在报功时,故意不报杨业。这种推理,更站不住脚。且不说雍熙北伐临末,杨业已绝食殉国,潘美难道会去妒忌死者?就史书记载而言,一般只记某某军即军中第一首长,而不记该军的一大堆姓名。难道应当这样写:潘美、杨业、王侁、刘文裕军打到云州?只写潘美,以潘美为代表,并非有意妒忌、排斥、抹煞杨业的战功。至于《潘美传》中,只记潘美的功劳,而略去杨业,那更是理应如此。在《杨业传》中,雁门关大捷也只记杨业,略去潘美。难道反过来能证明杨业妒忌潘美。不记潘美的功劳?把历史常识当儿戏,到头来只能为历史所淘汰。

再如,有人说,在杨业牺牲一案中,元凶本来是潘美,潘美之所以从轻处分,是因为潘美是宋太宗的皇亲国戚。潘美确实有一个女儿,是宋太宗的儿子即后来的宋真宗的皇后。但是,这个女儿死于989年,年仅二十二岁。她死时,宋真宗还没有当皇帝。当皇帝后,才追封她为皇后。杨业牺牲时,他才十八岁,是否已嫁给了后来的宋真宗,还不得而知。即使早就聘给宋太宗的儿子,潘美也谈不上是皇亲国戚。因为宋真宗还没有成为皇帝,因为潘美的女儿实际并没有当过皇后,宋太宗用不着冒如此大的风险,去包庇潘美。何况宋朝处分人,也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而要经过几道关口,办复杂的手续,最后才由皇帝批准公布。如果宋太宗有意包庇,那有关方面,可以而且一定要提出异议,甚至抗旨。

公平而论,由于潘美与宋太祖交情深,潘美又是打下半个天下的开国功臣,因而宋太祖与潘美的君臣关系,的确非同一般。史载“太祖无事时,常召潘美辈禁中议事,或与纵饮,至令宫女解衣,无复君臣之礼。”(《随手杂录》)到宋太宗时,潘美就不能如此放肆了。宋太宗对其哥哥的文臣武将,总有防范之心,老是怕人说他是弟夺兄位,甚至怕宋太祖的亲信武将造宋太宗的反。从这种心理出发,宋太宗对潘美、曹彬等功臣宿将,既不敢打击,也不作为自己亲信。潘美被派到山西当军事、边防负责人,并不是提拔重用。宋朝的文臣武将,都愿在京城当官任职。当京官,既舒服,提拔的机会又多,还可以不负责任。到外地尤其是边防就不一样了。既艰苦,责任又大,所以一般人都不愿到山西来。至于雍熙北伐时,潘美为西路军主帅,那是因为他原来就是山西军方首领,由他任临时主帅,也不是提拔。况且,领兵打仗总会有危险,这更不能说是由于潘美是亲戚,照顾他干危险的事。

总之,宋太宗对潘美的降级处分,是由于知道潘美不是逼死杨业的元凶,元凶是王侁和刘文裕。所以在公布处分决定的诏书中,称王侁和刘文裕“堕挠军谋,窘辱将领”,“失吾骁将,陷此生民”。王侁和刘文裕,主要是王侁阻挠杨业的计谋,污辱杨业,逼迫杨业战死,铁案如山。而在诏书中,则称潘美“不能申明斥候,谨设提防”(《宋太诏令集》卷94),去救援杨业。宋太宗对这三个人的处分决定,是符合事实的。

顺便说一点,由于小说、戏曲和传说中,潘美成了害死杨家父子的奸臣,所以直到目前,有的地方主要是农村,杨姓族人与潘姓族人,还在记仇。有的杨姓不准女儿嫁给潘姓,弄得女儿上吊。这种现象,其实是不了解历史真相。今天,潘、杨之争应当停息了。在杨业之死上,潘美负有责任,但不应负主要责任,更不是元凶。把潘美说成是陷害杨业的奸臣,不是历史事实。事实上,在潘美死后,宋朝给潘美以极高荣誉,不但称其为武惠公,而且配享宋太宗庙廷。南宋时潘美的遗像,曾画于景灵宫的壁上。一直到明朝,潘美还曾同曹彬、韩世忠、岳飞并列,作为宋朝的爱国名将。

从深层次上分析,杨业之死,是北宋的军事体制的殉葬者。宋朝的军队将领不但要经常调动,而且不能有自己的亲信部队和警卫人员,深怕武将们拥兵自重。所以当时田锡就说过,“昨来杨业陷阵,风闻亦是无自己腹心从人,护助捍御,以致为敌之所获。”(《咸平集》卷1)如果杨业有亲兵或警卫部队,即使杨业重伤后,也能有亲兵们以死相救,可能不会落入敌手。

相关文章
2013-11-26 17:07:40
2013-11-26 17:06:27
2013-11-26 17:05:46
2013-11-26 17:04:24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