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作品择目 >> 杨家将文化系列丛书 >> 《杨家将历史与传说》 >> 目录 >> 第七章 后继有人杨延昭 >> 一、谈辽色变的弱国形象 >> 阅读

一、谈辽色变的弱国形象

2013-11-27 09:04:05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57
内容提要:雍熙北伐,宋方败北,杨业壮烈殉国,对宋辽双方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国从雍熙北伐后,再也不相信宋朝的任何承诺,而且更加看不起宋朝,总认为宋朝军事实力有限,因而时常大规模南犯,甚而想消灭宋朝。

雍熙北伐,宋方败北,杨业壮烈殉国,对宋辽双方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国从雍熙北伐后,再也不相信宋朝的任何承诺,而且更加看不起宋朝,总认为宋朝军事实力有限,因而时常大规模南犯,甚而想消灭宋朝。就在雍熙北伐的当年年末,辽将耶律逊宁帅数万骑兵进犯宋朝的瀛州(河北河间),都部署刘廷让与战于君子馆,雄州知州、先锋将贺令图被俘。太原人高阳关部署杨重进战死,数万宋军全军覆没。与此同时,辽军越过宋辽边界,进犯代州。接任杨业的新任知州张齐贤,在寡不敌众的危急关头,亲率二千老弱残兵,与辽军作殊死拼杀,才保住了代州。辽军沿胡卢河向西撤走,张齐贤又设计在中途追杀,大败辽军。这时,潘美正驻于太原。张齐贤曾约请潘美来代州,共同抵御辽军。潘美从太原出兵,行军到柏井(阳曲北)时,得到宋太宗的密令,说是河北方面君子馆大败,不准出兵于辽,潘美只得兵还太原。

辽军在君子馆战胜数万宋军后,宋朝有生力量几乎损失殆尽,辽军如入无人之境,一直打到河北、山东,耶律休哥主张打到黄河沿岸,甚至向开封进军,结果因萧太后反对而撤军。

这次大战,危害最深的是北宋的老百姓。辽军所过之地,“杀官吏,掳士民”,“俘取村野子女,纵火大掠,辇金帛而去。”(《长编》卷28)而内地的军民,则要负担庞大的战费开支,供给前方将士。老百姓们不能安心种地,反而要去为战争服务。战争中,宋朝的二十万士兵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为了补充兵员,不得不在河北、山西等地广泛征集“乡民为兵守城”(《元丰类稿》卷49)。战争对辽国占领区的人民,也没有带来好处。山西北部地区,因为这次战争,农田和庄稼被破坏。“人民转徙,盗贼充斥。”(《全辽文》卷5)所以赵普认为,宋对辽战争,是“因举不急之兵,稍涉无名之议”,“驱百万户之生灵,咸当辇运”,“致数十州之地土,半失耕桑。”(《邵氏闻见录》卷6

如果说高梁河之战对宋朝还未有足够的教训,那么,岐沟关之战对北宋教训深刻。从此,宋朝文武谈辽色变,由防辽、攻辽转而为恐辽。宋太宗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检讨“御戎无策”而表示“痛心疾首”。(《宋朝事实》卷20)他不得不再次下令,“自今沿边戍兵,无得辄咨侵略,务令安静。”(《宋大诏令集》卷214)他将注意力集中到安内上来,提出了攘外先安内的主张,再也不认为燕云地区为辽所占,“屈辱之甚也”,而是认为辽国的威胁不过边事,而内部的矛盾,则是大患,可能动摇甚至颠覆他的统治。他明确说过:“外忧不过边事,皆可予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矣。”(《宋朝事实类苑》卷2)这种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种恐辽惧辽,对外妥协退让,对北宋甚至南宋的对外政策,具有决定性影响。继任宋太宗的宋真宗,更是胸无大志,只知道玩乐、迷信。在辽国南犯前,束手无策,只知逃跑。只有杨家将中的第二代杨延昭等少数文武官员,奋发有为,积极抗辽防辽。所以田锡悲叹“往年杨业击契丹”,“人多称许”,如今没有杨业这样“为国家立功勋”的良将(《长编》卷46)。直至北宋末年,在金兵南下之时,宋徽宗对金对辽怕得要命。有人举例说,祖宗之时,雍熙北伐,曹彬、潘美都失败,现在“将帅之良,孰如彬、美,甲兵精练,孰如国初?”因而只能对敌妥协退让。宋徽宗表示,“祖宗盟誓,违之不祥。”(《清波别志》)实际上是全盘继承了宋太宗尤其是宋真宗的求和路线。可以说,北宋正是灭亡于这条路线,不过不是对辽而是对金,因而不得不偏居江南,“直把杭州作汴州(开封)”在苟且偷安中度日,最后为蒙古族消灭。由此可见,终宋三百年,对外族的妥协退让路线,发端于雍熙北伐,完成于澶渊之盟,延续到北宋和南宋灭亡。被后人称之为“弱宋”,也始于雍熙北征之败。雍熙北伐后,宋朝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这就形成了宋朝的“弱国”形象。但是,宋朝尤其是北宋中期,除了军事上相对弱小外,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不但不弱,而且很强。其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冷静地分析,辽国承天后(萧太后)、韩德让专权后,在国内进行一系列改革,国家日益强大,对周围的其它少数民族,也发动战争。然而,面对南边同样强大的宋朝,却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战争。宋太宗两次北伐辽国,辽国打的是防守反击。这就可以看出,在雍熙北伐前,辽国对宋其实是采取以守为主的策略。雍熙北伐后反了个儿,辽国采取了攻势,宋朝却被迫采取了守势。

从防守观点上讲,宋在宋辽边界山西方面显然容易得多。山西北部多山地,又有雁门关天然屏障,防御骑兵的进攻,不算太吃力。河北方面就不同了。河北千里平原,几乎无险可守。是否一点办法也没有呢,也不尽然。除了内三关之外,河北平原不像现在这样缺水少河。宋朝时,靠近辽国的河北前沿,到处是河湖水湾。这是可以用以防御辽国骑兵。雍熙北伐后,不少有识之士建议,在河北前沿“因陂泽之地,潴水为寨”(《梦溪笔谈》卷13),建立起湖川河防,阻止骑兵漫野而进。宋太宗时,确实曾“作方田,立寨栅”。这种因地制宜,用河湖来防止辽兵深入的方法,还是收到了一定效果。不久,辽国又想进攻北宋,一看宋朝加强了防御工事,“未敢与战,但驻易州(今河北易县)。”(《全辽文》卷7)

不过,任何防御,重要的因素是人。特别在冷兵器时代,人的因素第一。在河北边防出现的抗辽名将杨延昭,成功地阻止、击退了辽国的进入,谱写了又一曲慷慨悲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相关文章
2013-11-27 09:04:05
2013-11-27 09:03:06
2013-11-27 09:02:12
2013-11-27 08:59:43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