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春秋 >> 杨家将故事中佘太君形象分析 >> 阅读

杨家将故事中佘太君形象分析

2017-03-21 16:29:23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4337
内容提要:
杨家将故事中佘太君形象分析
韩艺通
一、佘太君形象源流考略
佘太君形象最早出现于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作者借王枢密之口对杨家作了简单介绍,其中即提到“佘太君”:“因他父子每尽忠报国,先帝予他家造下一座门楼,题曰:‘清风无佞楼’。至今楼上有三朝天子御笔敕书,大小朝官,过者都要下马,天

杨家将故事中佘太君形象分析

韩艺通

一、佘太君形象源流考略

佘太君形象最早出现于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作者借王枢密之口对杨家作了简单介绍,其中即提到“佘太君”:“因他父子每尽忠报国,先帝予他家造下一座门楼,题曰:‘清风无佞楼’。至今楼上有三朝天子御笔敕书,大小朝官,过者都要下马,天子春秋降香。杨六郎母亲封为佘太君,有先皇誓书铁券,与国同休,免他九个死罪……”

这里明确指出,佘太君是杨六郎之母,亦即杨业之妻。其实,这里的“太君”并非其名,而是佘氏封号。按宋制,“太君”是对官员母亲的封号。据《宋史·职官志十》:“母封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视官阶为次。”后来的一些戏曲作品,如《黄眉翁》、《昭代萧韶》、《四郎探母》等,均沿用了“佘太君”这一称呼。与此不同,明代小说《杨家府通俗演义》与《北宋志传》均称杨业之妻为“令婆”,并未提及她的姓名和出身等情况。关于“令婆”的来历,大致可从小说中宋太祖与石守信的问答中找到答案。宋太祖曾问“继业缘何又唤令公”?石守信答道:“继业出战,打着红令字旗。其妻出战,打着白令字旗。因此号为令公、令婆”。事实上,杨业死后曾被朝廷追赠为“中书令”,故后世称杨业为“令公”。有学者认为,“令公为当时北方有声望将领的尊称”。由此推论,“令婆”可能也具有相似的含义。为叙述方便,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把杨业之妻统称为“佘太君”

那么,杨业之妻到底姓什么?佘太君这一形象究竟有无历史渊源?当代学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学者常征认为,佘太君本姓“折”,是“折德扆女”,其证据有以下几点:

清毕沅《关中金石记》: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毛友撰,宇文虚中正书,在府谷县狐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业妻,德扆之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

清李慈铭《荀爽斋日记》:杨业娶府州折德扆女。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杨业妻也。

清康基田《晋乘搜略》(卷二十):《山西通志》曰: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窝村有折君墓,即杨业妻,折德扆女也。又:苛岚州掘地得石,拭之为杨氏墓碣,载折太君事。

乾隆重修《保德州志》: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纪》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

另一种看法出自学者李裕民,他认为,佘太君可能来源于历史上另一个“折太君”—《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二之一一)所记丰州刺史王承美之妻:

仁宗天圣二年二月,麟府路上言:内殿承制、知丰州王文玉卒,得其母乐安郡君、太君折氏并职员蕃部众状,乞以文玉长子余庆匀当,诏钤辖高继忠与府州折维忠密切体量。

王承美曾任丰州刺史,于太平兴国七年、八年两次打败进犯的辽军。此后,契丹不敢再犯。丰州位于陕北边境,与府州、麟州(即历史上杨业的出生地)相邻。小说中的佘太君与王承美妻折氏在姓氏、封号、年龄及抗辽、为子乞官等经历方面均相似。因此,小说、戏曲中的佘太君可能是由王承美妻“折太君”演变而来的

对这两种说法,笔者倾向于赞同前一种,即“杨业妻为折德扆女”的说法。因为宋时杨氏所居麟州与折德扆家族所居的府谷地理位置相近。杨、折两家都是武将世家,且同为地方豪强,在宋朝抵抗辽国和西夏的斗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杨家将”之称相近,折氏家族号称“折家军”。以“折家军”的将门之女配“杨家将”的虎贲之男,正可谓门当户对。而王承美妻与佘太君虽有相似处,然王承美的抗辽事迹及历史影响远不能与杨业同日而语。况且在封建时代,军队中子承父职的现象较为普遍。故王承美之妻为子求官的情形也很平常,不一定就是杨六郎继承父业的惟一素材。且主张“佘太君为折德扆女”的毕沅是清代著名学者,他所说的“考折太君,杨业妻,德扆之女也”,必有所据,当非无根之谈。所以笔者倾向于相信佘太君为折德扆女的说法。


二、以小说为中心的佘太君形象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男性形象居于主导地位,女性形象数量较少。至于其中的老年妇女形象就更少了。即使有,也多为形象单薄、“戏份”不多的配角,且总体形象趋于负面。例如,著名汉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焦母,她为人凶恶刻薄,对儿媳刘兰芝无端施以虐待,最终拆散儿子、儿媳原本美满的婚姻,酿成双双殉情的惨剧。而唐传奇《莺莺传》和元杂剧《西厢记》中的老夫人,是以顽固保守的封建家长、封建伦理卫道士的面目出现的,她对女儿与张生间的爱情交往百般阻挠,横加干涉,且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焦母和崔母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老妇人形象的代表,都体现了封建家长思想顽固、不通情理的典型特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普遍反感,连带对老年妇女形象产生负面评价。而杨家将故事中的佘太君,却展示出一种全新的老妇人形象:她不但是一个英雄家族中的掌舵者,有着很高的权威,同时又是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军中女统帅。此外她身上还体现出慈爱、宽容的人情味。这一形象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以往老年妇女留给人们的顽固守旧、不通情理的负面印象。

(一)首先,作为老年妇女,佘太君不再是以往作品中的配角。她在杨家将故事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杨氏家族的主心骨和掌舵人。她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政治经验,意志坚定,头脑冷静。即使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她也始终把握着杨氏家族忠君保国的坚定方向,并凭借着敏锐的判断力,在杨府面临困难的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

佘太君始终坚持忠君爱国观念,带领杨家将英勇杀敌,忠心保国。杨业死后,她成为杨家将的实际领导者,继承和发扬了杨业的忠君爱国精神。在国家有难时,她不顾个人安危,率领杨家老少挺身而出,奔赴沙场。虽然她对奸臣、昏君无比痛恨,但仍能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利益,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如杨六郎奉命镇守三关时,她激励儿子不能辜负“圣上恩典”,更要牢记守边护国的职责和使命。对于皇帝昏庸无能、不分忠奸的现实以及杨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杨六郎公开表示愤慨。佘太君则耐心细致地对他进行开导:“汝今如此,非独负八王,乃祖乃宗,令闻家声,被汝堕尽矣。”当辽军下书约定晋阳比武,佘太君得知贾能领兵护驾时,立即对因罪服刑刚回的杨六郎说道:“贾能何人,能退辽兵?吾儿当速往以救国难。”以社稷为重、舍我其谁的忠君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在这里,佘太君的忠君观念,实际上已上升为对民族百姓及江山社稷的忠诚而非对封建帝王一家一姓的愚忠。

佘太君深刻认识到皇帝的昏庸,敢于与奸臣针锋相对。如在与谢金吾和王钦若的斗争中,她敢于上朝直言,毫不顾忌皇帝的尊严。面对气焰嚣张的佞臣和不分忠奸的昏君,她虽然明显处于劣势,却并不服输,而是信心十足、沉着应对,既要投鼠忌器,又要有理有节。首先她以凛然正气斥责谢金吾:“满朝官宰,让得我杨家。谢金吾何等人,特来欺凌?”然后上朝揭发谢金吾“轻慢陛下,欺侮老妾”的罪行。

当然,她也不是一味蛮干,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运用合理的策略。由于自身力量薄弱,于是她多次找爱护忠臣的八大王商议对策。此外她还采取缓兵之计,“多用金宝”行贿于谢金吾,以求“宽容数日”。后来由于“圣意难回”谢金吾将天波楼毁得只剩下中层未拆。在最后关头,她才派九妹到三关给杨六郎送信。在保护天波府的过程中,佘太君表现出超过一般妇女的勇气和理智。

其实,在杨业活着时,佘太君已表现出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判断敏锐的特点。如对杨业是否归顺北宋的问题,她表现出了不凡的见识。当时宋军攻下太原,北汉主已率先投降。此时杨业应何去何从?这关系到杨家的生死存亡。但杨业坚持“战不胜,宁死社稷,见先君于地下”,以无谓的牺牲表示对旧主的忠诚。而佘太君则认为“宋主龙行虎步,乃真命天子”,所以她劝杨业投奔奋发有为的明君,以建功立业。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如此具有识主之明的老妇人形象并不多见。

(二)佘太君还是一位军事统帅,能够运筹帷握,决胜千里。其智勇双全的才干、知人善任的目光以及以身作则的领导方式,是杨家将在抗敌御侮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保证。

杨业死后,佘太君作为杨氏家族的最高家长,同时也成为杨家将实际上的最高统帅。杨家将成员复杂,辈分各异,年龄差别很大,除了杨姓子女儿孙,还有众多儿妇孙媳。到了后期,由于男性大半为国尽忠,死于沙场,女性遂占了绝对优势。如何调动儿孙及众多的儿妇孙媳保家卫国的积极性、如何维护杨家将的团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杨家将群体的运行,她从不以势压人,也没有采取命令和强制的方式,而是以自作则、身体力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杨家将的每一位成员。

如在沙场上,她常常不顾年迈,带头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大破天门阵时,她与八娘、九妹、穆桂英等女将领兵攻打仙姑阵。当杨宗保命令佘太君、八娘、九妹攻打玉皇殿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此为王事,安敢辞去?”佘太君作为长辈,对于军令能够带头遵守,其他人自然也不会考虑所谓长幼尊卑等面子问题。这种老当益壮的精神正是杨府的一面旗帜呼唤和激励着杨家将代代相继、不畏牺牲、为国杀敌。

佘太君自身就是一员勇将,行军打仗不让须眉。当其替北汉作战时,宋军将领就注意到北汉军中有一女将“打着白令字旗接战,勇不可当”。宋将王守贞还“险被那女将杀了”。这位力战二将“全无半毫惧怯”的女子就是佘太君。此外,她还曾射伤潘仁美,用绳索套倒党氏兄弟,令宋军将士不禁对这位连败数将的女子刮目相看。

同时,佘太君还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能够在关键时刻抓住时机,扭转战局。对于穆桂英、黄琼女的接纳,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穆桂英带着降龙木和粮草前来投奔宋营时,遭到了杨六郎的拒绝。佘太君则主张招降穆桂英,“一则完成佳偶,二则代朝廷立功。”宋军因此顺利获得了降龙木,不但解决了攻打天门阵的关键问题,同时得到了穆桂英这样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在宋辽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刻,杨六郎对于是否接纳黄琼女犹豫不决。佘太君则看到了破阵的机遇,劝杨六郎“不如从之”,从而扭转了战局,瓦解和削弱了辽军的阵营,壮大了宋军的实力,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并最终取得了攻打天门阵的胜利。

从佘太君对穆桂英、黄琼女等人的接纳,还可看出她知人善任、广纳贤才的一面,这同样是优秀军事统帅的重要素质之一。在任用人才时,她不看辈分,不讲门第出身,打破了长幼尊卑的界限,表现出了宽广的胸襟和气度。穆桂英、黄琼女都曾经与杨家将为敌,但她们武艺高强。穆桂英“性有勇力”,“箭艺极精,百发百中”。黄琼女“运双刀”军中独胜。佘太君慧眼识珠,劝杨六郎将其收于麾下。至于孙子杨宗保,是佘太君的至亲,且年龄幼小,“未满年丁”。但因他能识天门阵,被任命为元帅。正是由于佘太君广纳贤才、用人得当,“举贤不避亲,举贤不避仇”,杨家将在男性将领或死或失的情况下,不但得以生存并且不断壮大,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才不断地取得胜利。

(三)佘太君在沙场上是叱咤风云的女英雄、女统帅,但在家庭生活中,则表现出浓厚的人情味。她与儿孙及众多的儿媳、孙媳相处时,对后辈表现出了深厚而真挚的人伦之情。她不但具有老年妇女宽厚、慈爱的本性而且也有宽容和开明的特征。感情因素在维系杨家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在杨家将故事父丧子亡的悲剧气氛中体现了一片暖意。

作为杨府的最高长辈,佘太君与年龄最小、辈分最低的杨宗保之间充满了祖孙之间特殊的感情。其中既有长者对后辈自然产生的疼爱之情,同时又有对家族“独苗”的怜惜和爱护。佘太君作为杨家将的老一辈,在保家卫国、抗敌御侮事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老一辈所开创的事业如何延续下去呢?杨家将在幽州之战后损失惨重,有的牺牲沙场,有的下落不明,有的出家为僧。在七个儿子中,只有杨六郎还在担负着守边卫国的重任。而家中只剩众多寡居的儿妇孙媳,以及尚未成年的孙子杨宗保。因此,杨宗保便担负了传宗接代、光耀家族以及继承祖业、保卫家国的双重责任。正因如此,佘太君对杨宗保的感情才显得格外不同。当杨六郎以“违犯军令”之名要将杨宗保斩首时,佘太君急忙前来相救“我孙儿虽犯令,目下正图大计,还当便宜放之”。当杨宗保私自离家,来到军中自称“颇识阵图”时,杨六郎完全不信,且责令他“好好回去,免受鞭笞。”而佘太君却显示了另一种态度:首先把他叫到身边仔细询问,问他是否曾见此阵;然后让岳胜、孟良等人带他登将台观望。杨宗保如此年幼,就能认识阵图,作为杨府的掌门人,她怎能不高兴呢?因为这个独苗孙儿是杨家将的未来,也是杨府的希望所在。有了他,杨家将就可以坚持和延续代代相传的抗敌御侮事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佘太君对杨宗保的爱超越了一般的祖孙之情。

佘太君与儿子之间具有非同寻常、真挚浓烈的骨肉之情。杨家的七个儿子中,为了救主脱难,有四人牺牲沙场。她对于幸免的三个儿子,自然怀有比一般母亲更为浓厚的感情。尤其是她对四郎杨延朗的态度,集中体现了这种感情。幽州之战后,杨延朗兵败被俘,化名木易,与琼娥公主成婚,做了萧太后的女婿。直到宋军攻破辽国后,才重新回到无佞府。那么,佘太君应该怎样对待杨延朗呢?如果从封建伦常出发,佘太君当然无法接受面前的事实。因为四郎改名易姓,与仇敌之女成婚,明显损害了民族的利益和家族的荣誉。虽然他在关键时刻立下不少功劳如暗送粮草、做内应等,但并不能摆脱“苟且偷生、屈膝求荣”的罪名。然而佘太君对儿子并没有求全责备,更多的是理解和宽容。因为杨延朗为了保护宋朝君臣,己经尽心尽力;兵败被俘后与公主成婚,也是无奈之举。佘太君作为以忠良传家的杨府的继承人,自然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家族的声望。但是作为一位母亲,又有难以舍弃的骨肉之情,希望儿子重新回到自己身边。所以,佘太君最后还是面对现实,重新接纳了“困辱北境”前后达十八年之久的亲生骨肉。由此可见,这里的佘太君形象并非忠君观念的符号,而是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具有复杂内涵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民族战争确实给交战双方的家庭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佘太君在这里正表现出作为普通人的感情,因而显得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作为婆婆,佘太君对媳妇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和支持。婆媳关系是家庭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其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在封建社会中,婆媳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媳妇对公婆必须俯首听命,没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一般老年人常有思想僵化、保守的特点,往往恪守封建教条,反对后代追求婚姻自主。如前举《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就是如此。与此不同,佘太君是一位开明、宽容的婆婆,与众多儿孙媳妇之间形成了十分融洽的关系。如周夫人领兵为帅时,她高兴地说:“我观汝等并力同心,实堪此行”。临行前细细叮嘱提醒“番蛮性顽”,“各宜用心”,注意防备。她对儿孙的婚姻并未采取家长包办的方式,而是给他们较多的自由。对穆桂英、黄琼女的接纳,则反映了她对婚姻的开明态度及对后辈自主追求爱情婚姻的支持。穆桂英是山大王之女,甚至此前对公公大为不敬,将杨六郎打败活捉。但是佘太君并没有嫌弃她出身低微、不守礼节,更没有考虑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称赞“此女真乃吾孙之偶也”,显示了她对穆桂英主动追求杨宗保的认可。黄琼女与杨六郎虽然有旧时婚灼,但她在天门阵上“披露形体,不识羞耻”。佘太君不计前嫌,高兴地接纳了这位儿媳。琼娥公主虽然是宋国仇敌萧太后之女,但她与杨四郎归宋后,佘太君见到她时不胜欢喜:“姻缘不偶,观此女子,真是吾儿之配也”。

三、佘太君形象的发展及影响 

总体上说,明代杨家将小说的艺术成就不高,人物形象刻画也有不足,但佘太君是作者成功塑造的少数几个人物形象之一。小说作者是在元杂剧佘太君形象的基础上加以再创作,使原有单薄而缺乏个性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造出一位不可多见的老年妇女形象,既有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巾帼英雄本色,同时又不失女性慈爱、宽容的人情味。她的忠君爱国思想并非统治阶级所宣扬的“愚忠”,而是体现了对明君忠臣和清明政治的追求。佘太君的艺术形象既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特征。她的性格乐观爽朗,积极向上。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所塑造的这一典型文学形象历经数百年屹立不衰,显示了其恒久的艺术魅力。其形象对后来的小说戏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佘太君形象在清代和近现代戏曲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并且不断完善和趋于成熟。她不但是一位足智多谋的老将而且成为杨家将的核心人物,起到统帅一样的作用。她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危难关头毅然挂帅出征,富有大将风度。如在传统京剧《雁门关》和上党梆子传统剧目《三关排宴》中,她统率杨家将往边关与辽国作战,代表宋廷主持和议。新编京剧《杨门女将》中,在杨家夫死子亡孙又丧的悲惨处境下,为了抵御外侮,百岁高龄的老太君主动请缨,统率杨门女将出征定边。

清代戏曲《昭代萧韶》中的佘太君更富刚强特征。奸臣王强本是辽国奸细,与谢庭芳设计到天波府挑衅。佘太君对他们毫不手软,拿出在战场上的威风,带领八娘、九妹将二人痛打。这与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小心翼翼的形象大不相同,显示了勇于斗争、决不妥协的精神。

刊刻于清光绪年间的《新著杨四郎探母全曲》则把杨四郎与母亲佘太君之间的母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佘太君为破天门阵,到边境运送粮草。见到失落十五载的儿子,情不自禁,“点点珠泪洒下来”。她首先表达了多年来对骨肉的思念:“自你失落蕃邦外,为娘终日挂胸怀”,然后关切地问儿子:“你夫妻配合可恩爱,那宫主贤才不贤才”。得知“铁镜宫主真可爱,黄金难买女裙钗”后,她由衷地为贤良的媳妇感到高兴,甚至“远望蕃邦深深拜,拜拜宫主女贤才”。虽然佘太君与儿子在惨痛的生离死别后能够重逢,但亲情与大义之间仍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出戏把杨家将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普通人,细腻地表现了佘太君的内心世界,因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叙述近代杨家将戏演出盛况时写道:“近时所行之京戏中演其一门事迹者多,《李陵碑》之外,《四郎探母》、《穆柯寨》、《辕门斩子》、《雁门关》等各出,极受台下欢迎”。

笔者还认为,佘太君的形象很可能对后世小说中的“老祖母”形象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清代小说名著《红楼梦》中的贾母,与佘太君在年龄、身份、家族地位及性格风度上均有相似之处。在贾府中,贾母(也是位老太君—史太君)是众人敬爱的老祖宗。她慈祥可亲,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后辈关怀备至。宝玉挨打时,她对贾政不留情面,当面训斥,有如佘太君在“辕门斩子”时的表现。贾母知书达礼,治家有方。她虽然掌管着贾府的大权,但她对于日常事务并没有直接发号施令,而是放手交给泼辣能干、敢作敢为的王熙凤来管理。贾母在家族遭遇危机的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显示了卓异不凡的领袖才能。这两位老太君前后呼应,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最有魅力的两位老妇人形象。当然,贾母绝非佘太君的翻版,例如她站在封建礼教的立场上无情地扼杀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她无意中把后代的婚姻幸福当成保佑封建家族富贵绵长的供桌祭品,这一点显然与佘太君截然相反。

附:其实在杨家将小说中还出现了另一位老年妇女形象——敌酋萧太后。她是一位英明有为、治国有方的国君,显示了卓越不凡的治国才能。她虽为女流,但多次领军南下,与宋军交锋。幽州一战,宋军伤亡惨重,辽方取得了胜利。萧天佐兵败之后,萧后下令张贴榜文,招募各国英雄,寻求长远自保之计,颇显“胜不骄,败不馁”的风度及忧患意识。萧太后招贤纳士,从谏如流。朝中既有沙场上的猛将又有胸怀韬略的谋士,如萧天佐、萧天佑、韩延寿等人可谓智勇兼备。此外,她又有着十足的人情味,听说女婿生病,毅然以“龙发”相赠。

从小说中萧太后的主要事迹来看,她的历史原型就是萧绰。据记载,萧绰是历史上难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她曾辅佐辽庆宗13年,又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27年,前后执政长达40年之久。她曾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改革奴隶制、从严治军、推崇儒学等,使辽国走上复兴之路。小说对萧太后并没有过多的丑化,而是基本符合人物的历史面貌。

相关文章
2013-11-13 13:24:53
2017-03-21 16:29:23
2013-11-06 08:31:40
2013-11-08 10:28:15
2013-11-08 10:28:46
2013-11-08 10:55:41
2013-11-08 11:02:48
2013-10-22 09:45:34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