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再论杨家将的故里是麟州新秦 >> 阅读

再论杨家将的故里是麟州新秦

2013-11-08 15:40:13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817
内容提要: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港澳台及海外杨氏组团回大陆“寻根祭祖,工商考察”热潮的兴起,对杨家将历史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多方人士的重视。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港澳台及海外杨氏组团回大陆“寻根祭祖,工商考察”热潮的兴起,对杨家将历史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多方人士的重视。这无疑对于我们缅怀杨家将的历史功绩,继承杨家将宝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英雄品格、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的一些同仁,特别是初涉杨家将历史文化的爱好者,由于不究史书的记载,不明前沿的研究成果,单凭对三两种《杨氏族谱》中的一己之见,对已经解决了的杨业的籍贯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为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次予以澄清,以使杨家将的研究,从整体上步入科学的轨道。

一、关于杨业籍贯

抗辽名将杨业的籍贯,是杨家将研究中的首要问题。著名的宋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民教授,早在1985年就发表了《杨家将史实新考》,对杨业的籍贯作了科学详尽的论证(1)教授在文中对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说和保德州河曲(今山西河曲县)说,分别进行了考察后指出:“杨业是麟州新秦人。按其后来迁居太原而言,其今籍可以说是并州太原人。至于保德州河曲说,则是不正确的,应予纠正。”20078月,在陕西神木召开的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浙江、云南、四川、宁夏、甘肃、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4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对杨业的籍贯问题,再次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杨业是麟州新秦人。李裕民教授在大会总结报告中指出:陕西神木是杨家将的故里,是杨家将文化的源头。这是本次研讨会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2)

我们的一些同仁,对李裕民教授权威性的论证和陕西神木研讨会取得的成果,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仅仅依据几种明清以来编修的《杨氏族谱》中的误记和世系,即“杨端——毓武——杨衮——继业”,就认定唐末请赴播州(今贵州遵义南)平叛的太原阳曲人杨端是杨业的曾祖;杨业是太原阳曲人,并说,这是杨家将研究中新的“突破”。为了尊重史实,正本清源,我们不妨对杨业是麟州新秦人之说,再次予以论述。

我们认为,杨业是麟州新秦人,最主要的依据是欧阳修写的《供备库副使君墓志铭》,说: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剌史。祖讳重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铭曰:杨世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耀边陲。(3)这篇墓志铭作于皇祐三年(1051年),距杨业殉国不过65年,离杨延昭去世才37年,杨广文还健在。李裕民教授认为:“古人作墓志,多由死者家属提供材料,欧阳修此志文,应是根据他的朋友杨琪之子畋提供的材料写成的。古代特别重视世系和籍贯,杨畋决不会闹错自己父亲的籍贯。毫无疑问,这一墓志是确定杨业籍贯最硬的证据。”(4)此外,与杨延昭同时代的杨亿《杨文公谈苑》和仁宗时司马光《资治通鉴》、神宗时曾巩《隆平集》,都说是:“杨业,麟州人”(5)。这几种北宋时期的文献记载,亦是确定杨业是麟州新秦人的可靠证据。

然而,我们的一些同仁,不究史书,只信族谱,甚至对欧阳修作的杨琪《墓志铭》这样的铁证,也予以否定。说什么欧阳修与墓主人杨琪一家关系非常寻常,欧阳修出于朋友关系,为了给杨琪一家增光添彩,硬把杨业、杨延昭接到麟州杨弘信的世系中。稍对欧阳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欧阳修官至龙图阁学士、参知政事。自幼“敏悟过人”,“读书成诵”,为人“风节自持,论事切真”,“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天资刚劲,见义为勇”。被苏东坡誉为:“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6)这样一位千年以来受到推崇的名人,是绝不会因为朋友之情,在《墓志铭》中弄虚作假;杨畋生长在一个“以武力雄其一方”的家族中,也绝不会违背祖训,乱认别人为自己父亲的伯祖父。倒是我们的一些同仁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了。

二、关于杨其人

杨衮之名,在《资治通鉴》中多有出现。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太祖郭威去世。北汉帝刘崇闻讯大喜,派使臣往契丹求援,讨伐后周。“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将兵万余如晋阳”,(7)增援北汉。后周世宗率兵与北汉、契丹联军战于高平(今山西晋城东北)。因刘崇先是轻敌,后又与杨衮不协,导致失败。杨衮不战而退,北屯代州。五月,后周派河东行营都部署符彦卿进攻忻、代,北汉再次向契丹求助。契丹增派南院大王耶律挞烈助杨,于忻口击败符彦卿。“()奔归契丹。契丹主(穆宗)怨其无功,囚之。”(8)

《资治通鉴》所述的“高平之战”和“忻口之役”,在《辽史》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辽史·耶律敌禄传》说:“耶律敌禄,字阳隐……明年(954年),将兵援河东,至太原,与汉王会于高平,击周军,败之,仍降其众。忻、代二州叛,将兵讨之。会耶律挞烈至,败周师于忻口。师还,卒。(9)《辽史·穆宗纪上》也说:“四年(954年)……二月丙午朔,周攻汉,命政事令耶律敌禄援之”,“ 夏五月乙亥,忻、代二州叛汉,遣南院大王挞烈助敌禄讨之。丁酉,挞烈败周将符彦卿於忻口。(10)

上面《资治通鉴》与《辽史》记载的发生在同一年月的同一战事,所不同的只是增援北汉的契丹将领《资治通鉴》作杨衮,《辽史》作耶律敌禄。那么,究竟是杨衮,还是耶律敌禄?或者说两人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早在清康熙年间著名学者吴任臣的《十国春秋》中,就有考证。吴任臣在“二月,辽遣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句的杨衮名字下自注曰:“《辽史》作政事令耶律敌禄”。(11)清代乾嘉学派大师钱大昕在考证契丹安国军节度使麻答时认为:“《辽史》无麻答传,而有耶律拔里得传”(12), “耶律拔里得,字孩鄰,五代史所称麻答,即其人也。” (13)同样,《辽史》无杨衮传,而有耶律敌禄传; 耶律敌禄,字阳隐,《资治通鉴》所称杨衮,即耶律敌禄。

此外,契丹人在姓名之后,还有“小字”或“字”,有时称呼或书写时,不称其名,只称其字。如,耶律覿烈,字兀里轸。《辽史·太祖纪》中,于神册元年和五年,只书字“汙(兀)里轸”(14)。中原人称呼契丹人时,还会因译音之转或发音相近,在书写或称呼上与本名、本字不一致的现象。如,《辽史·太宗纪》中的“铁剌败唐将王晏球于定州”,“ 铁剌”五代史作“秃馁”,属“音译之转”(15)。由于“耶律敌禄,字阳隐”,在上面提到的《资治通鉴》和《十国春秋》中,称耶律敌禄的字“阳隐”时,由于发音相近,书写成了“杨衮”。随着“杨衮”这个名字在中原民间的流传,特别是元明以来,有些艺人,不读史书,不究原委,依据民间对于“杨衮”的误传,编入了戏剧、小说中。如,《杨衮教枪》、《佘塘关》、《七星廟》、《佘赛花》、《紫金带》等,都是把杨继业的父亲说成是杨衮。有些《杨氏族谱》的编修者,依据民间传说或戏剧、小说,也把杨衮当作杨继业的父亲,写进了谱系和叙事中,造成了今日关于杨业世系的讹传和混乱。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一些同仁,对杨衮其人不作考察,凭着三两种《杨氏族谱》的误记,认定杨衮是杨业的父亲,这实在是陷入了一个极大的误区。前面所引的《资治通鉴》、《十国春秋》等史书和《杨氏族谱》中所说的杨衮其人,就是契丹人耶律敌禄;传颂千年的抗辽名将杨业的父亲就是麟州土豪杨弘信,而不是契丹政事令耶律敌禄。

三、关于解读族谱

族谱,俗称家谱,是记载家族或宗族的起源、迁徙、分布、兴衰历程的书籍。族谱中蕴涵着社会学、人口学、历史学、方志学、民族学、遗传学等学科的丰富内容。正史、方志、族谱,被称作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三大支柱,是我们研究家族史和姓氏文化不可缺失的珍贵资料。

我国的族谱,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用文字记载的家族世系。到两汉魏晋时期,修谱之风兴盛起来。在唐代的族谱中,除官修的之外,还大量出现了私家编修的族谱。自宋以后,普遍为私家修谱。就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族谱而言,主要是明清以来编修或续编的。编修族谱“尊祖祭典,不忘祖训”,本应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但自私家修谱出现已后,虽然在内容上逐渐丰富起来,但同时也出现了讹传、附会和不实的记述。私家编修的族谱,编修者将所见所闻记入族谱,确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在世人往上几代和十几代的世系,也是可信的。这些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纪事和世系,却值得怀疑或是不可信的。唐太宗时秘书少监、经学大师颜师古,对私家族谱的弊端早有评论。他说:“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16)又说:“近代谱牒妄相托附,……市朝未变,年载非遥,长老相传,耳目相接,若其实承何后,史传宁得弗详?《汉书》既不叙论,后人焉所取信?不然之事,断可识矣。”(17)颜师古的评论,得到了清代史学大师钱大昕的赞赏,说:“师古精于史学,于私谱杂志不敢轻信,识见非后人所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虽详赡可喜,然记近事则有证,溯远胄则多舛,由于信谱牒而无实事求是之识也。(18)前代大师的这些对族谱、尤其是对私家族谱的评论,不但体现了他们治学严谨,论断精辟,而且为我们今天解读族谱提供了理论指导。

但是,我们的一些同仁,不明族谱的优劣,只信族谱的白纸黑字。如上节提到的一种《杨氏族谱》中所列世系“杨端——毓武——杨衮——继业”,就认定杨端是杨业的曾祖,杨衮是杨业的父亲,进而说明杨继业与麟州杨弘信无关。杨端,据明初大学士宋濂写的《杨氏家传》中说:“杨端,其先太原人,仕越之会稽(今浙江绍兴),遂为其郡望族,后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 ……唐祚移于后梁,端感愤发疾而卒,子孙遂家于播(今贵州遵义南)。”(19)杨衮,上节已证,他是契丹政事令耶律敌禄,这怎么能和麟州新秦以“武力雄其一方”的杨弘信之子继业连在一起呢?我们的同仁这种以族谱证史的做法,只能表现出自己的无知和幼稚可笑,还能有什么作用呢?再如,有的《杨氏族谱》杨继业的世系是“杨源——毓武——杨衮——继业”,还有的是“天易——杨邠——杨衮、弘信——继业”。这又怎么解释!为什么只信前者?之所以在有的《杨氏族谱》中造成这样的混乱,若溯其原因,正如前面所引前代大师颜师古和钱大昕所指出的:这些族谱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妄相假托,长老相传,耳目相接,记近事则有证,溯远胄则多舛。

我们解读一部《族谱》,首先,要弄清其编修的年代和总撰(主撰)人是谁,参照前代大师和当代学者对族谱的研究成果,掌握这部《族谱》的优劣和可信程度。其次,对于族谱中的序跋和记事的内容,要证以史书记载,分辨哪些是事实,那些是讹传、附会和误记。再次,对于世系部分,要注意本族谱的始祖和以下几代或十几代,是否属实和可信。最后,根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将其真实可靠有价值的部分,为我所用。当然,这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非有时间和知识的积累,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做好。绝不能在没有知识积累的情况下,采取以族谱证史的方法,弄出笑话。

四、结语

综如上述,在杨家将研究中关于杨业的籍贯和有关问题,我们认为:杨业是麟州新秦人,而不是所谓太原阳曲人;杨业的父亲是麟州土豪杨弘信,而不是契丹政事令杨衮(耶律敌禄);解读族谱,要证以史书,属重事实,而不能只信族谱,以族谱证史。这里,顺便提出一个课题,即杨业的祖父是谁?麟州杨弘信家族又是从那一代、从什么地方迁徙来的?希望我们的同仁,把精力用在这个问题上。

太原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杨光亮



注释:

(1)(4)(5)《山西地方史论丛》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裕民《宋史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陕西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杨家将文化》,2008年第二期。

(2) 《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概述》,科学出版社20091月。

(3)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29

(6)《宋史•欧阳修传》卷319

(7)《资治通鉴•后周纪二》卷291

(8)《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卷292

(9)《辽史•耶律敌禄传》卷90

(10)《辽史•穆宗纪上》卷16

(11)《十国春秋•北汉纪一》卷104

(12)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五代史六》卷66

(13)(15)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辽史》卷83

(14)《辽史•太祖纪上》卷1

(16)《汉书•眭弘传》颜师古注,卷75

(17)《汉书•萧望之传》颜师古注,卷78

(18)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2

(19)《宋学士文集》卷31

 

相关文章
2013-11-07 10:21:41
2013-11-07 08:36:22
2013-11-07 08:39:31
2013-11-06 14:16:36
2013-11-06 14:00:46
2013-11-06 09:00:59
2013-11-06 09:13:45
2013-11-06 08:12:5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