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府州折氏及其与杨家将的关系 >> 阅读

府州折氏及其与杨家将的关系

2013-11-08 15:36:44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715
内容提要:中国评话、小说、戏曲中演义的杨家将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折太君是故事中的一个核心人物。经过千百年来说话人、小说家和戏曲艺人的塑造,折太君已经不是一般的巾帼英雄形象,她完全是一个超人、完人。

中国评话、小说、戏曲中演义的杨家将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折太君是故事中的一个核心人物。经过千百年来说话人、小说家和戏曲艺人的塑造,折太君已经不是一般的巾帼英雄形象,她完全是一个超人、完人。史籍所载杨家将祖孙三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为宋守边,相继将近百年(杨业投宋的979年——杨文广逝世的1074年),传说中的折太君至少也活了这么久。她年逾百岁还可以指挥三军,临大阵、捍大敌;入朝则持正论、辟邪说、决大政,俨然为国家柱石;在家则举止有方,把子弟们教导得一个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祸事临头时(杨家常遭奸臣陷害),全家人都能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且最终都能化险为夷。杨家应付所有的事情,折太君都是主心骨。折太君的形象如此高大完美,那是因为中国老百姓把对于社会的所有美好的愿望和期待都背负在她的身上。所以折太君必须要有超人的本领,还要有超常的寿命。

史籍所载杨家将抗辽的事迹,除了五代文献有缺,杨业的先世和自己的宦迹不甚清楚外。入宋以后,官私所修诸史皆有载述,相互比次,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而折太君这个为老百姓所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宋代的国史、实录、会要,私家所修诸史,如王称《东都事略》、曾巩《隆平集》、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彭叔融《太平治迹统类》等,皆不着一字,这不免令人遗憾。折太君,实有其人。一般人对此大多不知,她并非汉族女子,而是党项族的后裔。

一、府州折氏是党项族

北宋时,杨业战死及其子、孙抗辽立功事已在民间流传。平话艺人开始编织杨家将故事,由于故事还不像后来的那样丰富,折太君之名亦不彰显。到南宋末,徐大焯著《烬余录》一书,叙及杨家将故事,提到“折太君”之名。清人李慈铭为之注曰:“业娶府州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女,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业妻也。”《乾隆一统志》卷一二二《保德州·陵墓》条,《保德州志》卷二《古碛类》均录有《折太君墓》,它在州南40里折窝村。但是《折太君碑》至今无拓本传世。清人毕沅《关中金石记》卷上有《折克行神道碑跋》云:“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折太君、德扆之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非此也。”《折太君碑》大中祥符三年(1010)立,《折克行碑》政和六年(1116)立,显为二碑,不知何以误传为一碑?前碑之有无存没,疑不能明,尚须进一步查考。

宋、明人所著姓氏书,记府州折氏,只述世系,不载其族属。唯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八称:“又羌族有河西折氏,世家云中,为北蕃大族。自唐以来,世为麟、府州节度使。”羌族,此处即党项族。宋人著书,涉及党项族常以羌、党项互指。邓书所概叙河西折氏事,也与党项折氏事迹相合,当是指折太君所自出的折德扆这一支折氏家族。倒是官方所修书,语及折氏,径称为党项。如《五代会要》卷二九《党项传》:“长兴元年(930)十二月,以党项折家族五镇都知兵马使折之正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宋史》卷四九一《党项传》:“太祖建隆二年,代州刺史折乜理来朝。也理,党项之大姓,世居河右,有捍边之功,故授以方州”。《长编》卷二《建隆二年十二月乙未条》:“代州刺史折仁理,党项蕃部之大姓也。世居河西,接邻北境。上以其有捍边之功,召令入觐”。这里《宋史》与《长编》所记为一事,折乜理、折仁理似为一人。梳理诸史所记,府州折氏。为党项大姓之一,当无疑义。

党项族原居于今青海省东南部和四川省松潘以西的山谷中,没有君长,各以大姓为部落,大姓复分为小部落,不相统一。唐初招抚,后陆续内徙,人口繁衍,各部落族帐遍布于西北边。灵、盐、夏、宥、银、麟、府是其主要居地,河东石、岚、云、代亦有世居大姓。云中(大同)折氏即其一。

新、旧《唐书·党项传》胪列内徙党项之大姓,并无折氏。欧阳修《新五代史》始明言党项“大姓有细封氏、费听氏、折氏、野利氏,拓拔氏最强。”薜居正《旧五代史》亦同。唯《五代会要》无明文,但云党项大姓“有细封氏、费听氏、析利氏、颇超氏、房当氏、米禽氏、拓拔氏”已故西夏学家韩荫晟先生研究认为,此“析利氏”疑是“折氏、野利氏”之误,盖误“折”为“析”,又脱“氏、野”二字。又《宋会要辑稿》明言“折氏世为云中大姓,唐有折宗本者补振武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宗本子嗣伦、麟州刺使,嗣伦子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朝赖之。”查检《五代史》、《宋史》、《隆平集》、《东都事略》诸书记载,亦多云折氏为云中大姓,皆可以佐证先生之说。

二、府州折氏世系宦历

综合诸史所记,约略可知,折氏虽为云中大姓,世守府州,但在晚唐以前,并无显赫人物,故新、旧唐书,均不明载其姓氏族属,唐林宝《元和姓篡》著录元和(801——820)以前国内各民族姓氏来源及其谱系,但不载府州折氏。大约到唐末五代时期,党项折氏始成强大之族,守边有功,遂为中朝所重。如前引《宋会要辑稿》所载“折宗本者,补振武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可能是折氏出镇府州之第一人。振武即唐之振武军节度,下辖胜州、府谷等沿河五镇。五代时,李克用踞河东,以缘河五镇为府谷镇,折宗本,折嗣伦父子代为镇将,嗣伦又升为麟州刺史,子从阮于后唐同光中(923——926)为府州刺史,自此折氏“世守麟府,权势日重,遂成‘大姓’”,著于《五代会要》、《五代史》等史册。折氏自唐末仕于唐,五代时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至宋,皆附顺于中央政权。后晋石敬塘以云中、河西(麟府一带)赂契丹以酬援立之恩,折从阮由是以府州地附于契丹。晋出帝石重贵绝交拒辽,折从阮应诏出师击辽。此时,折氏为后晋北面屏藩,折从阮仕宦通显。开运初(944),晋出帝加从阮检校太保,迁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武振军节度使、契丹西南面行营马步都虞侯。后汉刘知远篡晋,又为折氏增秩。升府州为永安军,析振武之胜州并沿河五镇隶之,以折从阮为永安军节度、府胜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赐功臣名号,又命其子德扆为府州团练使,授从阮武胜军节度使。后周代汉、折氏又仕之。为静难军节度使(镇),其子德扆为永安军节度使。父子俱领节镇,时人以为荣耀。显德二年(955),从阮卒,后周依制赠中书令。折德扆,即折太君之父,入宋以后,仍镇府州。德扆卒,宋以其子御勋领汾州团练使、权知州事,为永安军留后。御勋卒,弟御卿拜永安军节度使。五代宋初,契丹曾数次南侵,皆被折氏挫败。宋倚为长城。所以《宋史·折德扆传》说府州折氏“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嗣后,折氏又有五代相继守府州,专与西夏对抗。这样,若由折从阮镇府州算起,折氏父子兄弟相继捍卫边境,历200余年,比北宋、辽、金、西夏几个王朝的延续还要久。若从折氏盛唐时徙于云中算起,迄于宋、金之际,绵历将近500年,世代仕宦于中原王朝,将门之风递世不绝,确与杨家将十分相似。折太君出嫁前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世代簪缨之族,以武雄于北边,名播于外邦的将门世家。她和杨业的匹配真可以称得上门当户对。为醒眉目,现附《折氏世系宦历表》于下:

折氏世系宦历表

  

  

  

资料来源

折宗本

振武缘河五镇都知马使

《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边州·府州》条

折嗣伦

(宗本子)

后唐同光中

麟州刺史

《旧五代史》卷一二五

《折从阮传》

后唐长兴初

府州刺史

折从阮

(折嗣伦子)

后唐同光

河东牙将领府州副使、迁刺史

《旧五代史》卷一二五

《折从阮传》

后唐长兴

加检校工部尚书

后晋开运

加检校太保迁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防御使、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契丹西南面行营马步都虞侯

后晋天福

永安军(府州升军)节度使,府州、胜州等州观察处置使

后周广顺二年

静难军节度使(镇

显德三年

卒,赠中书令

折德扆

(从阮子)

后周广顺

永安军节度使

《宋史》卷二五三

《折德扆传》

宋乾德二年

卒,赠侍中

折御勋

(德扆子)

宋乾德二年

领汾州团练使、权知州事

《宋史》卷二五三《折德扆传附子御勋御卿传》

开宝二年

永安军留后

开宝九年

泰宁军节度使

太平兴国二年

卒,赠侍中

折御卿

(御勋弟)

北宋初

府州兵马都使

《宋史》卷二五三

《折德扆附子御卿传》

开宝九年

闲厩副使、知府州

太平兴国四年

以军功迁崇仪使

淳化三年

迁府州观察使

淳化五年

永安军节度使

淳化六年

卒,赠侍中

折惟正

(御卿子)

淳化六年

洛苑使,嗣父知州事

《宋史》卷二五三

《折德扆附子御卿传》

折惟昌

(惟正弟)

景德二年

嗣兄知州事,兴州刺史

《宋史》卷二五三

《折德扆附子御卿传》

大中祥符七年

卒,弟惟忠继其职

折惟忠

(惟昌弟)

咸平二年

以兄惟信与西夏战,没于阵,补西头供奉官, 擢阁门祗侯

《宋史》卷二五三

《折德扆附子御卿传》

大中祥符七年

以兄惟昌卒,为六宅使,知府州,兼麟府路都巡检使,领普州刺史,再迁左藏库使,拜嘉州刺使,改资州,迁简州团练使。丁母忧,起复云摩将军

天圣中

卒,赠耀州观察使

折继宣

(惟忠子)

宝元二年

嗣父知州事。绌为左监门卫将军,楚州都监

《宋史》卷二五三

《折德扆附子御卿传》

折继闵

(继宣弟)

宝元中

西京作坊使,权知州事

《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折继闵神道碑》

庆历二年

以功迁宫苑使,普州刺使。以失事夺宫苑使,后复官

庆历六年

叙功迁果州团练使,麟府路兵马钤辖,仍知州事

皇祐二年

卒,弟继祖嗣知州事

折继祖

(继闵弟)

侍禁迁西染院 ,累转皇城使,成州团练使。卒,兄子克柔袭州事

《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折继闵神道碑》

折继世

(继祖弟)

熙宁四年

延州东路巡检使,领忠州刺使,以左麒麟使,果州团练使卒

《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折继闵神道碑》

折克行

(继闵子)

熙宁三年

以战功擢知府州,官至泰州观察使。卒,赠武安军节度使

《金石萃编》卷一四七《折克行神道碑》

折可大

(继闵孙)

中亮大夫,吉州防御使、知府州,卒,赠耀州观察使

《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折继闵神道碑》

折可求(继闵孙克行子)

右武大夫、康州刺使,充太原路兵马都监,知府州,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检使,兼河东第十二将

《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折继闵神道碑》

折可存(继闵孙克行子)

宣和元年

以荫补入仕,以功迁秉义郎,阁门祗侯,升第四副将。伐夏有功,升阁门宣赞舍人。以第四将从征方腊,迁武节大夫,平宋江,迁武功大夫

《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北京大学报》(哲社版)1978年第8

靖康元年

河东第二将,降金,旋逃旧宋地

建炎四年

折可适(折从阮六世孙,父克俊,从父克行)

荫补披带班殿侍,充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

《姑溪居士后集》卷二O《折渭州墓志铭》北京图书馆抄本

元丰五年

迁第一部将、第三将,改第七将

元祐六年

进环庆路兵马都监,移泾原第三将

绍圣二年

知简州兼安抚。坐与夏战败,削十三官,以权第十三将留用责效

元符元年

以取天都山功,迁东上阁门使,洛州防御使,泾原路兵马钤辖,天都山建为西安州,知州事,累迁明州观察使,泾原路副使都总管

崇宁三年

进武进军节度观察留后步军都虞侯,升泾源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渭州

崇宁五年

淮康军节度使

大观四年

折可通

(可适弟)

知岢岚军

《姑溪居士后集》卷二O《折渭州墓志铭》北京图书馆抄本

折彦野

(可适子)

秦凤路第一副将

《姑溪居士集后集》卷二O《折渭州墓志铭》北京图书馆抄本

(彦野弟)

朝清郎

《姑溪居士后集》卷二十《折渭州墓志铭》北京图书馆抄本

1共列府州折氏九代宦历,未尽所有男性子孙。折氏嗣裔繁盛,仅折继闵就有孙22人,“可”字辈,入表5人,余皆荫补为郎;曾孙“彦”字辈28人,除一人早亡,多半皆荫补入仕。像这样数百年簪缨不替,代生虎臣的将门世家,在宋代无可比者,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宋朝以右文抑武为国策,长期养成官僚队伍文弱之气,而又金瓯不完,边圉不固。由于汉臣文弱,只得宠遇边地蕃将,寄以阃外之任。尤其在西北边,名将多出于世居其地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宋史》立传的就有不少。如王承美、李继周、李显忠、高永年、刘绍能皆出自党项族。北宋垂亡之际,劲兵多在西北,名将多出蕃族。如李显忠,本为延州边将,父子为宋守边。金人陷陕西,显忠辗转奔于宋。坚决抗金,立功疆场,为南宋“中兴十将”之一。倚番将为干城,作为中朝的一项御边之本,始于唐代,唐朝因此出了许多少数民族著名将领,但也酿成了安史之乱。北宋似乎承袭了唐朝的作法,蕃将却世代效忠,绝少有倒戈内扰者。可见宋廷的抚御之方更胜一筹。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宋廷任命的汉族边吏往往不恤番情,滋扰生事,而克敌建功者却是番将居多。府州折氏,世代与西夏角胜,几无败衄,即是一例。折氏也因此与西夏结成世仇。《金史·循吏·张奕传》记载:“奕至境上,按籍各归所侵土,还奏曰:‘折氏世守麟府,以抗夏人。本朝有其地遂以与夏。夏人夷折氏坟垅而戮其尸,折氏怨入骨髓而不得报也。今复使守晋宁,故激怒夏人使为鼠侵,而条上其罪,苟欲开边衅以雪私仇耳。独可徙折氏他郡,则夏人自安。’朝廷从之,遂移折氏守青州。”这条材料说明前表所列折氏第八代守将折可求降金后又逃去,折氏降金者其他人并未逃去,尚为金守晋宁军。晋宁军本宋以葭芦寨改,辖地跨黄河,葭芦寨在黄河西岸,地接麟州,而麟府既为夏人所踞,双方构衅,自不可免。金廷既迁折氏于青州,府州折氏的世家族望也就坠落了。

三、折太君与杨业

府州折氏与杨家联姻,有地缘关系,亦由于两家门第相当,家风亦相似。诸史记载杨业先世,并不清楚。《宋史·杨业传》云:“杨业,并州太原人”。《隆平集》卷七O说:“杨邺,或曰继邺,麟州人。”《长编》卷九云:“继业,本名重贵,姓杨氏、重勋之兄,幼事北汉世祖(刘崇),遂更赐以姓名。”《东都事略》与《宋史》皆云杨业父名信,为后汉麟州刺史。据《新五代史》卷七O《东汉世家》载,北汉刘崇之子承钧无子,养以为承钧子,赐业姓名为刘继业。杨业既为刘崇养为诸孙之一,业父信死后,麟州刺史之职就由业弟崇勋承袭了。据《通鉴》卷二九三载:“显德四年冬十月,北汉麟州刺史杨重训(崇勋避刘崇讳改)举城降。这样,杨业兄弟分仕汉、周。”折太君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曾仕后汉,从阮为武胜军节度使,德扆为府州节度使。郭威建后周,折氏又仕于周。折、杨二家联姻,必在二家并仕后汉时。史册未记载折太君与杨业的年龄。稽考诸史,折德扆仕后汉至汉隐帝乾祐三年,此前早就是府州节度使。时年33岁,其女当十六七岁。杨业此时年岁亦相当,其父杨信为后汉麟州刺史,业本人正被刘崇养以为孙,家门贵盛。至迟此时与折氏已有婚约。麟、府二州相邻,两家往来并不困难。戏曲演义有一出《七星庙》讲的就是折、杨结成美满婚姻的之事。在戏里,折太君名赛花,与杨业途中邂逅,双方产生爱意。后二人因一点小误会就动起武来,折赛花设计骗杨业至七星庙俘获了他,提出了婚事。这时候杨业和杨家只好“听命”于她了。这是一系列杨家将故事中少有的一出喜剧。入宋以后第八个年头,杨业副潘美征辽,战死于陈家谷,时年当50余岁,已和折太君生有七子。长子延玉,随父殁于阵,余六子,宋廷录为官。

折太君在民间传说中虽然声名显赫,但古代史家并不记录她的功绩。方志所载她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是为杨业之死辩冤。

雍熙三年(986),宋师伐辽,兵分三路。西路军以检校大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帅,云州观察使杨业副之。初战连连获胜,“诸军连拔云、应、寰、朔等州”。东路军曹彬亦得涿州,但以冒进乏粮,又值炎暑,旋即退出涿州,被辽军追击溃败,宋太宗闻曹彬等军败,下令各路军退屯边境。诏令潘美军护云、应、寰、朔之民迁于内地。这时副帅杨业建议潘美,我师出大石路,走朔州南之石碣谷,掩护四州之民挨次撤退,避开敌人锋芒(这时辽将耶律斜轸已陷寰州),可保兵民安全。监军王侁反对,他用话激杨业说:“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另一监军,外戚刘文裕又附和其议。按王侁的主张,宋师不退反进,不避敌而要寻敌决战。身为主帅,军事经验丰富的潘美不能不知这是取败之道,但他却不置可否。杨业指出:“此必败之势也。”王侁心怀叵测,又以恶毒之语激杨业:“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于是杨业不得不出战了。《宋史》本传记载:“(业)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军责业以避敌,业当死于敌。’因指陈家谷曰:‘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杨业走后“自寅至巳”,未见退回谷口,王侁以为辽兵败退,便领军离开谷口去争功。潘美离谷口往西南行20里,听说杨业战败,不去救援,竟麾兵退走了。“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麾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从《宋史》的记载来看,杨业被潘美、王侁逼死的情节是清楚的。但当时宋太宗接到的战报并无这些情节,很可能被潘、王等所隐瞒,反诬杨业沽勇躁进,自取其败。故宋廷对他的赙赠很薄,才及同级官吏善终者的一半。此必有人谗谤,诿过于业所致。其人非潘、王而谁?

《宋史》所云杨业“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此必有人为之申雪;真相大白后,宋廷才与以赠官厚赙的。为之申雪者,正是杨业之妻折太君。诸史不载其经过,清光绪十年《续修岢岚州志·节妇类》有杨业妻折氏。下注云:“业,初名继业,仕北汉,任建雄节度使,娶折德扆女,后归宋,赐姓杨。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为民。”方志所云潘、王所受处分是不确的,因为潘美并未除名。宋廷为赠杨业官,厚赐其家,专下诏有云:“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监登州。”此诏书对潘美等人应负的责任含乎其辞,只说:“群帅败约,援兵不前”。宋廷其他文件也没有(ti)伏潘美的奸恶。其实潘美嫉恨杨业,由来已久。杨业于太平兴国四年(979)降宋,即为郑州防御使,知代州。潘美时为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是杨业的顶头上司。第二年,杨业于雁门关大败契丹,以功迁云州观察使。《宋史》说:“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谮上谤书,斥言其短。”主将当是潘美。雍熙三年征辽,西路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其实是杨业之功,元人修《宋史》,尽据《实录》,《实录》又据当时奏报。潘美既为主帅,故《实录》四州之功尽归于潘美。潘美掠杨业之功,对照《辽史》就可以看出。《辽史》中凡叙及雍熙三年宋伐辽之役,多以杨业为辞,而少言潘美。如卷八三《耶律休哥传》:“统和四年(辽年号)宋复来侵,其将范密(《宋史》未见此人),杨继业出云州……”;同卷《耶律斜轸传》:“统和初,宋将曹彬,米信出雄易,杨继业出代州……继业陷山西诸郡,各以兵守,自屯代州。”又卷八五《耶律题子传》:“统和四年,宋将杨业陷山西城邑,题子从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击之,败贺令图于定安。”同卷《耶律谐理传》:“统和五年(当作四年),宋将杨继业来攻山西,谐理从耶律斜轸击之,常先锋,侦候有功。”同卷《耶律奴瓜传》:“统和四年,宋将杨继业来侵,奴瓜为黄皮室纠都监,击败之,尽复所陷城邑。”宋、辽交兵,杨业总是在阵前与辽人搏战,故辽人多知其为领兵之将。上引诸传数言杨业陷山西诸郡,盖是辽史臣据辽将眼见之实书之。不仅如此,杨业的勇武,早就声闻辽境。他弱冠之年,仕于北汉,多次与辽兵交战,以骁勇闻名。杨无敌之号,起于北汉时,也可能是辽人所称。辽人未知有潘美,就熟知杨业其人了。所以耶律斜轸责问被俘的杨业有:“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之语。杨业之于辽虽为夙敌,但辽人也敬重他的忠勇。杨业死后,辽人于古北口外立庙祭祀,世称无敌庙。古北口在今北京密云县东北120里,为出入长城之口。宋臣使辽,来回皆经古北口,往往于无敌庙题诗以悼念这位闻名遐迩的民族英雄。苏辙《栾城集》卷六O有《古北口杨无敌庙诗》云:“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周子隐乃晋周处字,处仕于西晋,元康六年(296),秦雍氐羌反,立齐万年为帝。晋惠帝诏以处为建威将军,隶于安西将军夏侯骏讨之。处与梁王司马彤素有隙、彤、骏使处以五千兵击齐万年七万之众,处不欲战,彤、骏逼使进战而不发救兵。处自旦战至暮,弦绝矢尽,力竭而死。晋廷薄责司马彤而不加罪。苏辙以周处比杨业,司马彤比潘美,真是惟妙惟肖。可见宋人已知潘美为陷害杨业的罪魁。宋廷对杨业牺牲之善后也是令世人不平的。《宋史·潘美传》不仅掠杨业战功,云“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又载“骁将杨业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明年复为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而且官职比原来还高了。《王侁传》载“侁坐除名,配隶金州……会赦移均州团练副使”,《外戚刘文裕传》云:“上知业之陷由王侁,召文裕还,俄起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领端州团练副使。逾月,迁客州观察使,出为镇州兵马部署”。这简直是官运通了。

在等级特权制度之下,在无处不在的人身依附性关系网中,身居要津的人物妨贤害能,假公济私,裙带之风,活动关节的事是不能根除的。忠直死于沟壑,苟且者华衮于朝的不平事何代无有!在苏子由诗中提到的那个周子隐,以《除三害》一出戏文而家喻户晓的英雄,是历史上许多冤死的贤者之一,他的冤案却没有人负责!杨业也很不幸,但他幸运的是有一位贤明的妻子,党项人的后裔折太君。由于折氏的抗疏剖白,潘美等害贤的劣迹才得以败露。折氏不仅为杨业一人申了冤,也让潘美之流的奸邪恶名昭彰。这岂不是对历史的一大贡献!让天下后世的人仍能明白:公道人心是永不可泯的。

宁夏大学  王天顺

①《四夷附录·党项》卷七四。

②《党项传》卷二九。

③《方域》21《边州·府州条》。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

 

相关文章
2013-11-05 10:55:55
2013-11-05 09:06:11
2013-10-28 09:21:20
2013-11-04 16:26:26
2013-10-25 08:48:52
2013-11-04 16:47:06
2013-11-05 09:10:17
2013-11-11 08:50:51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