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试述杨家城的风云变化 >> 阅读

试述杨家城的风云变化

2013-11-08 15:35:25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74
内容提要:杨家城是唐宋时代古麟州的州城。名传古今的“杨家将”主要人物杨业(继业)就出生在这里。所以说,这里就是杨家将的“老家”。

杨家城是唐宋时代古麟州的州城。名传古今的“杨家将”主要人物杨业(继业)就出生在这里。所以说,这里就是杨家将的“老家”。这座古州城位于举世闻名的“神府煤田”腹地、今神木县城北15公里窟野河东岸的山梁上,属店塔镇南部山区。杨业从小土生土长在杨家城,他是喝窟野河水长大的。时至今日,古城遗址尚在,资料着实可考。像如城内原有标志性建筑“红楼”,历代史家名著多有提叙。就从现实残存的遗迹中,人们依旧可以望到杨家城昔日的辉煌。本文要探讨的是麟州城经历了怎样的时代风云,才成为民间称呼的“杨家城”。

唐设麟州,正式建置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领新秦、连谷、银城3县(新旧两《唐书》地理志),治所就在新秦。所以,麟州城实际是在新秦古堡上扩建起来的。新秦、连谷(即宋之“横阳堡”,今叫“黄羊城”),与银城,皆秦汉时代的军事要塞,隋唐置县。麟州建置时新秦古堡已经历了千年沧桑,当然,那时纯属专门驻军的国防要塞。是唐建麟州之后,这座古堡才扩建为一方军政中心,同时有了居民聚居的城垣环境。

麟州建置后的中唐时代,当地出现过一段稳定时期。州城的建设规模便有更新。边市贸易发展,居住人口增加,户籍“番汉杂居”,民族和谐融洽。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户至“二千四百”,人口上万(《寰宇记》卷38,新旧两《唐书》亦有记载),城围向北伸展。新修了北门(主要为下沟取水);还加高了东城,并上筑城楼。州城的地名当时在鄂尔多斯南沿与夏州、盐州齐名,已成为塞上重镇之一。

唐末五代,中原混乱。边地豪强蠢蠢欲动,都想割据称王。沙陀人李克用不仅割据河东,进而凭河东势力要南下推翻朱全忠刚刚建立的后梁。便延用唐朝的天佑年号,于天佑八年(公元911年)割麟州河滨之地置府州,后又调原麟州刺史折嗣伦子折从阮为府州刺史(旧《唐书》折从阮传),来控制河防,免除其后顾之忧。从此麟府分镇,折氏势力东移河防,麟州出现政治空隙。当地本“番汉杂居”之地,一时州无头领,地方土豪雄起,民族部众动荡。其中杨姓家族势力最强。杨弘信看到,如此失控的局面继续下去,势必引发边地民族势力也要大乱,造成乱世为王,地方不安,他这地方大户自然会首先受到威胁。于是他雄起立自,自为刺史。且东与折氏结盟,“静待中原大局稳定,再图投靠。”;西与夏州党项和睦为邻不拒交往。凭着他在地方番汉民众中的声望,很快就稳往了局势。保持了五代时期麟州地面的平定和安宁。杨氏因此而在麟州进一步形成地方大族。在当时当地党项羌族众的心目中,麟州杨家和夏州的李氏一样,就是他们的一方之主。所以说,把麟州城叫杨家城,实际上是党项羌在麟州的部众最先开始的。

就是这样,从唐末麟州杨氏以地方实力雄起,到五代时杨弘信控制麟州自为刺史,以至后来麟州归宋,复入中原,前后连续一个多世纪。在此期间,杨家在麟州三世(杨弘信、杨重勋、杨光)主政,五代连官(后有杨琪、杨畋),因此,州城被叫成“杨家城”,便在后世民间久传。

杨家城的辉煌年月就在五代时期。

唐末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使朱全忠(公元907年)攻进长安,夺取了皇帝位,从此中国历史开始了五代十国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原政府像走马灯一样朝旗暮换。50多年里,经历了五个王朝,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短命的王朝一个个自身难保,哪还有功夫管顾边州之地。何况,麟、府、丰3州“山高皇帝远”,区域虽属河东,地面却在河外,地方势力都凭河割据。丰州王姓、府州折氏,麟州杨家、都和夏州党项羌的李彝殷一样,以地方实力独踞。杨弘信雄起麟州,扼守家园,在乱世中,他和府州折氏保持了一方安宁。这在当时当地应该说是应世之举。于是,新秦古堡的再扩大,州城的高大城垣修建,就此开始。

至于入宋以后,宋夏对立,当地遂成边关,战火连连,从未停息。除了军事工程之外,搞地方建设己力不从心。州城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杨家城的辉煌成为过去。不过,从元昊建立夏国起,多次东袭麟府二州,但终未能有一次破城。除军事力量对比外,可知杨家城的城防工程在当时是很完善的。

杨家城的规模,是在逐渐发展中成型的。五代时杨弘信雄起麟州以后,对此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建设,麟州城开始了它的“杨家城”时代。

杨家城的规模是3个城区一个关。

原新秦古堡是东城区。东城原来只有东门一处出入,是个很小的方寨子,东到西,南到北,不过一华里。

北城区是置麟州后,加高了城垣,并向北边发展出去的地方,连东北角的北岳庙山坡。北城墙后来直抵草地沟,同时修了北门,以便下沟取水。还在原古堡中心筑了平台,修起了行政官衙。只惜后来至贞元年间,先后在二年(公元786年)和十七年(公元801年)两次遭受了吐番的破城(《资治通鉴》232.236卷)。而且,在贞元十七年的破城中,城垣被毁,刺史被杀。事后,才又把城域恢复。并在东城的西城墙中段扩建了一段高城,故有“百步高城”之说。高城之上修了一座当时当地最大的城楼。东城的西城墙无门,高城上的城楼座东面西,用意在于望,被称为“红楼”。高城外的西边,那时尚未接近绝崖,还有一段二三里远的草坡,叫“百草坪”。红楼之上,一览四周,西望羌山、河川,尽在眼底。地势东西窄,南北长,东南高,西北低。这也就是唐代的麟州城。

西关在北城区的西城墙外西北地段即勘探报告所说的“西城”区。南段是居民集中区(有打井畔),北段空地石坡延伸至沟。西关南边有一条很短的横向小沟,把沟南的百草坪和沟北的西关外给分隔开来。后来人口增加,城内人户便向西关外移出去。西关三面悬崖,东南连北城区,位置比较安全,所以成为后来民居稠密的分布区和建筑群。至宋便进入西城,为西城北区。

按民间说法,北城区和西关外,居民人口越来越多。平日里州城用水全凭下北边草地沟汲取,一遇战争城内泉水就不足以供应军民了。为了解决饮用水,据说杨家入居麟州之初,州城尚在折氏主政期间,他们就在西关外的临河石畔处打了两眼深井。井底低于河面,保证了水源。北门水路一旦被绝,西关外便可以通过南小沟的崖窑用绳索牵引水具,把水供给城西和东城的作战军民。好在元和之后的一百多年期间,麟州城再未见大的战乱,州城的面貌,也再没有大的变动。

东城西边就是西城区,民称“紫锦城”。进入五代,杨弘信控制麟州,州城开始大扩展,主要的变化就在西城。西城区所占地面就是原来的百草坪。在百草坪中腰横筑了一段高墙与东边高城相连,叫马道墙。马道墙西端筑了座如烽火台的更高哨台,民称点将台。点将台南的开阔地段便作了兵马教场,民传即杨家教场。点将台马道墙的背后就是那座被勘探发现的(四号殿宇)府第大宅了。有说“杨家大殿”,有说“刺史府”,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有为“羌笛悠悠”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参知政事,主副相职。多次来麟州,登上红楼。他的传世之作中,共有诗词5首。两首出在麟州。这给神木县地方史留下了他人生与政业的光辉形象。

另有一首文彦博的诗《忆红楼》,也很引后人关注,其文云:

昔年持斧按边州     闭上高城久驻留

曾见兵烽逾百草     偶题诗句在红楼

控弦挽粟成陈事     缓带投壶忆旧游

狂斐更烦金石刻     腼颜多谢镇西侯

显然是《七律》一首。但神木县旧《县志》只记在文彦博名下,没有题目,这就给后人留下疑惑,评议不一。

其实,诗为人颜,不论怎么评,从诗句的口气老成,胸怀宏大,文字锦绣,寄语不凡等诸多方面看,均属大家手笔。据此,也为文公原在红楼留下的墨迹作了证,仍然是地方文化珍品。用今天的话来讲,红楼的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上的软件丰富多彩!

在红楼的位置上,由于古城遗址内有两处置高点,现在出现两种看法:一说楼为唐代建筑,座东向西,建在高城上,是东城西城墙上边的城楼;一说是建在剌史府大殿南边东西走向的高墙(即马道墙)西端瞭望台上,是宋代建筑。我以为第一种说法(即高城上建红楼)符合实地情况,比较可信。

其一、红楼是一座城楼。城楼应建在外城墙的城头上。马道墙和西端的高台没有做过外城墙。

其二、州城入宋,宋夏对立,连年战火,当地除了城防(粗糙)工程,不会再有大动土木修造(精细的)“亭台楼阁”之类的可能。

其三、红楼是州城最大的城楼,城楼下的城墙根基也应最宽。高城下的城基,经多年水土流失后,现有尚可见50米之余,是整个城垣最宽厚之处。

其四、马道墙东西走向,西端向南伸展出去的方台,正是民传的点将台,后边接着瞭望台。这里与东城墙西望的建筑向位不合。

其五、马道墙与高城夯土层明显有别,建红楼时,东城墙外尚是百草坪荒山坡,还没有西城区,也没有马道墙。

其六、红楼面对荒山,下瞰屈野河(今窟野河),范仲淹才有了“城下荒山隔水流”的字句。因此,我认为文彦博“闲上高城久驻留”,“偶题诗句在红楼”已经把红楼的位置说明白了。

杨家城没有经过南宋的统治时代。古州城毁于元初的战乱。

《资治通鉴》记唐德宗贞元年间,麟州两次被吐蕃攻陷。连州刺史郭子仪的孙子郭锋也被杀害,同时遭受了“夷其城郭”的破坏(卷232236)。之后入宋,杨家城更无宁日。从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北汉侵麟州,到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夏交兵忽里堆(见神木旧《县志》),近一个世纪内,州城经历大小数十战,烽烟一直未停。不过州城始终未陷。可到后来,随着北宋的灭亡,州城便连续遭到陷落。

最严重的是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辽被金灭,辽将小鞠录逃亡西渡,破建宁寨,杀杨震父子,接着攻陷麟州,占领州城。虽时间不长,可辽人对麟州杨氏户族,特别是对杨家的祖庙坟莹挖墓抛尸,毁迹咂碑,进行了复仇性的杀戮与破坏。杨家一切文牍牒档尽皆被毁。小鞠录亦因之而不能立足,被杨宗闵赶走。

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人首次攻占麟州,杨宗闵战死。金首次统治麟州长达20年之久。

金熙宗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州城首次被夏人攻破。后虽有短暂克服,但到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夏人再次夺占麟州。直至宣宗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复陷麟州,继占5年。金两次统治麟州共计25年。

西夏从人庆五年(即金皇统八年)起,至光定十二年(即金元光元年)也是两次占领麟州,共计长达80年(第一次31年,第二次49年)。1227年(夏宝义二年,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西夏亡于蒙古。西夏立国190年而终。麟州也再没有出现在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各种史籍也再未见麟州之名。只有杨家城的名字在民间的口传中存在下来。

那么麟州城到底是怎么毁掉的呢?

这个问题,至今也有争论。有人说“城毁元初战乱中,是一次性毁灭”。有人说:“城不是一次性被毁,因为后来元朝建立云州后,曾又把地方行政复返古城,这证明州城当时还存在着”。

然而,遗址的现实状况,不容争辩地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

1、在杨家城遗址的废墟上,钱币抛洒遍地,如果是居民慢搬迁,则盆瓦不舍,还能把钱币随意丢失?

2、尸骨在被烧焦的灰烬下,不规则的横竖交差,且有断头、断臂的白骨。如果是移居而去,绝不会把死人乱埋在房院内。

3、遗址上都有烧焦的建材木头,移居户不会把自己的房屋烧掉,然后才离开。

4、史书上随着西夏的灭亡,夏州与麟州突然消失,再未出现于历史地图上。

5、今神木县杨姓村中,大多集中在县境南乡黄土山沟,原来家谱多言“祖邑被毁,南逃而至”,或云“山西大槐树移民而来”,而杨家城现在住的杨姓老户却又很少。

6、元以后,县内最高行政机构曾返古州城,却因不能立足,很快又不得不南迁(今县城东山旧城),更证明古州城已经是“一经开溪畔、孤村仅几家”,再也不是“居人指点说麟州、远水长山映节楼(指红楼)”的盛况,人们只能看着废墟,思念“柱国杨家将”,怀念“宋相(文彦博、范仲淹、司马光等)旧题楼”了!

总之,时代风云的的塑造力,把麟州城推到民间,变成了杨家城。杨家城包涵着神木县古麟州时段的一切风云。至于改朝换代的战争,是历史的客观存在。那只是上层统治者争夺政权的过程,而民族、人民之间的长期交往,才是历史的主流。

在我国的历史上,民族之间长期相融合的过程中,“干戈”和“玉帛”都同时存在过。正是这样不断的融合结果才出现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对历史演变中的这样那样,我们只有吸取教训,创造和谐,加强团结。这样才能有发展,才能实现永久性的大统一。杨弘信能够雄起“番汉杂居”的麟州,就在于党项羌与汉族的融合。杨家城的出现正是多民族之间喜怒哀乐交往的结果。杨弘信麟州自立确保了边塞的安定,等待了中原的统一。杨家将其所以有忠勇保国之志,正是以“国家不可分裂,中华大地必须统一”为主导思想的麟州杨氏家族意识,对其深远的影响。我想今天我们研究杨家将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保护、开发杨家城的真正意义也就是在这里。

作者:杨   

相关文章
2017-04-20 09:07:20
2013-10-22 11:06:14
2013-10-22 16:29:08
2013-11-07 09:55:52
2013-11-07 10:14:02
2013-11-07 15:01:29
2013-10-22 16:28:16
2013-11-07 16:40:58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