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作品择目 >> 杨家将文化系列丛书 >> 《杨家将历史与传说》 >> 目录 >> 第四章 北汉的危亡 >> 五、杨业的转折 >> 阅读

五、杨业的转折

2013-11-26 15:30:34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59
内容提要:“千里版图来浙右,一声金鼓下河东。”(《渑水燕谈录》卷7)宋太宗消灭北汉,对杨业来说,无疑是人生道路的转折点。

“千里版图来浙右,一声金鼓下河东。”(《渑水燕谈录》卷7)宋太宗消灭北汉,对杨业来说,无疑是人生道路的转折点。

太原城被包围两个多月,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杨业,不得不日夜守卫于城内,其辛劳自不必说,在刘继元于端午节清晨降宋之时,杨业还在为保卫太原,在城内东南角苦战。杨业根本不知道刘继业已投降。宋太宗早就听说刘继元手下有一位战将叫刘继业,实在想得到他。但同刘继元一起来降的文臣武将中,没有刘继业。宋太宗便问刘继元,是否把刘继业找来。刘继元派人找到之后,杨业听说刘继元已投降了宋太宗,马上大哭起来。遥想当年投奔刘崇,后又成为刘家养子,再后来成了节度使,自己兵马生涯近三十年,一刀一枪地拼搏,舍出命来冲杀,为的是刘家事业能兴旺,太原人民能安居。如今这一切都付之东流,自已怎能对得起刘氏先人,千万百姓。英雄不事二主,是杨业的人生观,为人一世,岂可朝三暮四,那将为世人所耻笑。重义轻生的杨业,宁愿战死疆场,也不想临危而屈。如今,自己的主人束手降宋,并且还奉宋之命,派人来招降自己。真是难咽的苦药,悲苦的命运。如果自己不降,既违背了主人的意愿,又难以独保太原城。杨业可能想过自杀。但自杀只算殉国,不算效忠。自己的主人要叫我降,我不降,便是不忠。也罢,见了继元再说。杨业擦了眼泪,北面跪拜之后,脱了戎装,丢下长枪,向北城城台走来。

宋太宗见到刘继业来到,十分高兴,马上对他表示慰问致意。杨业无奈,只得归顺宋朝,宋太宗为表示对杨业的器重,赐他姓名为杨业。从此,杨重贵、刘继业正式改叫杨业。杨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条为人所称道的抗辽防辽之路,一条为国家民族献身之路,如果说杨业在北汉的三十多年,对民族、对人民贡献不太大的话,那么,从此以后,杨业就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宋史•杨业传》中说,“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赐求之。既而孤垒甚危,(杨)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受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这一段文字,有好几处记载失实。第一、派人去召杨业的,不是宋太宗,而是刘继元。第二、杨业不是郑州刺史,而是郑州防御使。第三,杨业不是驻泊兵马都部署,都部署是潘美,杨业是兵马部署。《宋史》仓促修成,错误比比皆是。如果仅凭《宋史》来研究杨家将,那将会以误传误,因此,这里所说的太原城被宋太宗攻破前,杨业曾劝刘继元降宋“以保生聚”,不足为凭。

不过,公认可靠的《长编》在释文中,有如下一段附录,据《国史•杨业传》,乃云孤垒甚危,(杨)业劝其主出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上遣中使召业,得之,喜甚,以为领军大将军,师还,乃除(授)郑州防御使。制辞云,‘百战尽力,一心无渝。疾风靡摇,迅雷罔变;知金汤之不保,虑玉石以俱焚,定策乞降,委质请命。忠于所事,善自为谋。’与《九国志》不同。按《五代史》,垂涕劝继元出降者,但马峰一人耳,非杨业也,若业劝降,则当与继元俱出见,何用别遣中使召乎?然当时制辞,不应便失事实,又疑制辞意有所在,故特云尔。今但从《九国志》,更需考之。这就是说,当时任命杨业的任命辞中说,杨业确实曾在危急之中,劝刘继元降宋。所以《长编》的作者李焘专门提出这一问题,以存疑待考。

这就涉及杨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他究竟是否劝过刘继业投降?如果劝过,并且为的是太原城的百姓免遭屠杀,那么,杨业在北汉时,主要是在北汉危急之时,能顺应形势,爱护百姓,立了大功。如果没有劝降,那么,杨业对刘氏忠贞不渝,忠于所事。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辨别这篇《制辞》的真伪。

其实,这篇《制辞》不是为刘继业所作,而是为刘继元所作。理由如下:

第一,李焘所记杨业在刘继元降后,还在苦战,如果临危劝降,杨业会在继元身边,与继元一同出降,是有道理的。此外,从《制辞》内容看,相互矛盾,漏洞很多。例如,既说杨业百战尽力,一心无渝,忠于所事,杨业就不可能劝降。再从当时北汉的情势看,能够有资格“定策乞降”于宋的,不可能是杨业,而是北汉主刘继元。即使杨业确实曾劝刘继元降宋,也不可能有决定权。决定降宋者,只能是刘继元。

第二,从这篇《制辞》的内容看,放在刘继元身上,则没有什么矛盾之处。为北汉之生存,刘继元确实多年百战尽力,一心无渝,忠于所事,最后“善自为谋”,“定策乞降”。

那么,为什么《国史》上,竟然以一字之差,将刘继业误为刘继元呢?原来,在北汉被消灭不久,刘继元被授于右领军卫大将军等虚衔,以便安排,领取食禄。而杨业则被授于左领军卫大将军。这“左”、“右”之误,使《国史》在抄录档案时,又一次搞错。不但《国史》搞错,其后的《宋史》等,也以错就错,将杨业误为右领军卫将军。李焘可能见到过这篇制辞的抄件,提出疑问,但还没有敢怀疑到《国史》抄错了原件。刘继元归宋后,曾多次被封官,其中两次加封制辞,有史可查,但还有一次史无实录。很可惜,由于《国史》即宋实录已失传,而李焘所抄又不是全文,只能作如此推测。

第三,如果这篇《制辞》确为杨业而作,抄录者可能漏抄了“其主”或“刘继元”等字。如果在“定策乞降”前加上其主二字,则顺理成章,前后一致。也可能是宋代的《制辞》之类,多为四、六句,《制辞》作者为强合四六句,省掉了“其主”或“刘继元”等字。孰不知此一省略,给后人以多少误会。

第四,除了《宋史》上记载杨业曾劝降,李焘《长编》附录并提出质疑外,宋代人所有的有关记载,都未有杨业曾劝降之说。曾巩、王称、路振等人,实际上都不承认杨业曾临危不忠。尤其是杨亿,他曾撰写过《太宗实录》,对平北汉、杨家将之事当十分熟悉。他所论述的杨家将事迹,最为可靠。倘若杨业曾劝降,既是件大事,又对宋立了大功,杨亿不可能不提这件事。总之,杨业曾劝刘继元降宋之说,是不可靠的。

相关文章
2013-11-26 15:35:28
2013-11-26 15:34:29
2013-11-26 15:33:27
2013-11-26 15:32:37
2013-11-26 15:30:34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