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之间的联系 >> 阅读

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之间的联系

2013-11-07 16:42:2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97
内容提要:提到宋朝的将领,杨家将无疑最先被想起,这当然是由于说书的、唱戏的人的传播,使得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小说很粗糙,影响力不大)。

提到宋朝的将领,杨家将无疑最先被想起,这当然是由于说书的、唱戏的人的传播,使得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小说很粗糙,影响力不大)。这些传说究竟是有事实根据还是凭空杜撰的呢?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欧阳修在写给杨琪的墓志铭中说,杨业父子的事迹连乡下人都能说得出来。这说明在北宋中叶,杨家将的故事己经广为流传。欧阳修写墓志铭时,杨文广、杨畋还活着,这时的杨家将故事应该离事实不远。那么,为什么流传那么广呢?显然是这些故事的传奇性, 同时还有悲壮的色彩。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离事实不远,但还不是完全符合事实,由于是口耳相传,自然有误差。随着杨家将退出政治舞台,艺人当然要更好地利用这个王牌来吸引听众,就像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一看收视率好,就编出续集来,甚至形成系列。可杨家将毕竟事实有限,越加自然离史实越远,终于形成杨家将传说。这些传说没有经过系统整理,有相互矛盾之处,但有关杨业、杨延昭的传说还是大抵一致的。下面,我说几个重要问题。

一、金沙滩之战。这一战役在杨业的传说中是重要的一战,它的原形是什么呢?根据最通行的版本,里面提到了幽州之战,从历史上找,最接近它的无疑是高梁河这战。杨业父子是否参加过此战役,史无明文,但并不能就此说没参加过。曹彬、潘美等人是否参加过此战役呢?史载不详, 多数只是提到名字,在此役中有什么表现不得而知,显然要掩盖一些事情。 宋军败退时,宋太宗中了箭,后来乘驴车逃走,就很能说明问题。皇帝都中了箭,说明御林军遭到严重的伤亡(《辽史》上说“宋主仅以身免”)。为什么如此呢?与行动迟缓有很大的关系。按说撤退时,宋军会为皇帝让路的,显然遇到了别的问题。北京南部有条河叫永定河,它含沙量大, 有“小黄河”之称,过去曾称作“无定河”。既然有这样的称号,当然是经常改道了,每改一次道,就要留下一条故道,故道上有大片的沙子,形成条形的沙滩,沙滩是黄的,所以叫金沙滩,车在沙地上走,速度当然快不了,结果被辽军追上,发生了一场血战。而宋太宗是偷偷地改乘驴车的, 那些车、仪仗肯定要留下,以便吸引辽军,车里很有可能还要坐上人,这个人应该是被辽军杀了(这就很像杨大郎替宋太宗赴会了)。不过既然是偷偷走的,当然车里也会不坐人。这样就出现了下面一幕:一些官员找不到皇帝(当然是看到车以后),竟然想立赵德昭。金沙滩之战代替了高梁河之 战,原因就在于那一场战斗在士兵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提起攻打幽州,就想起它来。有些文章根据宋太宗给杨业的待遇,认为他参加了高梁河之战,皇帝遇到危险,他抵挡一阵也是可能的,我认为很对。他参加第一次北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宋太宗想要用伐辽的办法把北汉降宋的军队消耗掉。让杨业等人还带领他们的老部下,皇帝不放心,也不符合宋的一贯作法,分给别人又怕制不住他们,就采取那样的方法了。

二、两狼山之战。杨继业被迫出战,被围在两狼山,潘仁美故意不发救兵,杨七郎突围求救时被杀,结果全军覆没,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情节。它的历史原形一看就知道,就是陈家谷口之战,而陈家谷口附近有个狼牙村。对这一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谁该为杨业战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上。我认为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宋太宗,不是说他的领导 责任,或者说北伐本身对不对,而是他的作法。史书上有记载,宋太宗不亲临战阵以后,就把事先规划好的战图阵交给战将,执行他的作战方案。战将改变既定的方案,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正史上说由于曹彬没有按照宋太宗布置的方案打,结果造成歧沟关大败,这其实是为皇帝文过饰非的一种说法,果真如此的话,曹彬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他没受大处分正是由于他其实就是按照皇帝的方案打的。曹彬有皇帝授予的阵图,潘美自然也不例外。陈家谷口之战的背景是把四州投宋的民众迁往内地,让潘美所部兵马护送,这虽然不是北伐,但护送方案潘美肯定是作不了主的。从杨业和王对话的字里行间可以推测出,杨业是要改变作战方案,而王当然不会同意。潘美说了什么没有记载,但他不说话是不合常理的,估计是说这是皇上所定,决不能更改之类。为了掩饰宋太宗的责任,这些话当然不能写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杨业明知失败是必然的,也得出战。也就是说, 失败是一定的,在陈家谷口设伏,也就是能把杨业的残兵败将接走。潘美等人不救杨业,从道义上看当然有亏,可从军事上说,如果一直在谷口设伏,情况还好些,已经带兵离开了谷口,听到兵败消息,回去也来不及设伏了,为了救一百多人,再搭进去一百多人,合算不合算呢?西路军撤退时还打了个败仗,损失还不小,当然要追究责任。皇帝的责任当然不 能追究,那就得找替罪羊了。杨业反对此次作战计划,后来才被迫出战, 败得那么惨,所以一开始是找杨业替罪的,罪名应该和曹彬差不多。但不会是通敌卖国的罪名,那样的话不仅一点抚恤都没有,还要治家属的罪, 事实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给杨业加罪,引起了大家不满。毕竟潘美才是西路军主帅,杨业是被迫出战的,见到他战败不去相救,致使全军覆没。 在舆论的压力下,只好让潘美等人顶罪,“冒死雪忠臣”此说不妥,宋太祖曾有誓约,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的人,皇上都不杀的人,潘美怎能杀得了。这当然是诗人不了解内情。由于潘美不去救援杨业,在当时的不少人的心目中,他就成了奸臣,并在话本、戏曲中,形象越来越坏,而且杨业也说自己被奸臣所害。那么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应该说,当时的人知道内情的很少,包括许多大臣在内那样评价潘美是情有可原,杨业的话就大 有研究了。杨业只要不想降辽,就不会把内情说出来,只能说错在潘美等人。何况当时杨业在辽军手里,宋朝是怎么知道那些话呢?我们对耶律斜轸所说的“角胜三十余年”之类的话提出怀疑,对杨业的话也不能完全相信,那么,潘美和杨业到底有没有过节呢?应该说没有。不少人认为忌妒杨业,上谤书的守边主将就是潘美,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不是,因为宋太宗还把这些谤书交给了杨业。潘美是杨业的上司,向皇上汇报自己下属的情况完全应该,如果两人有过节,皇上就应该调解,把举报材料送给杨业是什么意思呢?是不让潘美领导杨业了?还是要把杨业调走?以后还怎么合作?事实上潘美一直是杨业的上司,这说明上谤书的并不是他。

三、杨延昭是不是排行第六。杨延昭有个称呼为“杨六郎”,因此在小说、戏曲中(甚至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他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但在史书中,杨业死后,朝廷录他的儿子当官(有的是加官),延朗(延昭)却排第一个。于是就有了多种说法,根据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一句, 就联系到南斗六星上了,认为他应是长子(或次子),也有的文章认为把他排第一是因为他官最大。这都没有说服力。如果说契丹怕他,把他称作“杨六郎”,那么“六郎”就专指某一事物了,有没有称别人为“六郎”呢?而且杨延昭真就那么可怕呢?老子那么厉害都给打败了,还怕儿子(事实上杨延昭在他父亲死后,没打过大仗)。儿子是星宿下凡,老子可比儿子厉害, 该是什么呢?所以这一点讲不通。至于第二种说法,虽然有一些道理(例如:上面说“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这一句,“次子”就不是“排行第二的儿子”的意思,因为不会有两个“二儿子”,即使是双胞胎。因此, 这里的“次子”应是“依次各子”的意思),但没有说服力。史书上说某人有几个儿子时,按着常理是按年龄大小为序的。那么,是不是像李裕民先 生所说的那样,是同先祖的弟兄大排行?可是,杨弘信有几个儿子呢?历史记载上只有两个,而且杨业居长。那么,是不是因为其他儿子没有当官, 就没有记载呢?看欧阳修的《墓志铭 》,称杨业为杨琪的伯祖,如果他不只一个伯祖,总要在伯祖前有限制性词语,就像里面提到杨延昭时,称“继业有子延昭”,而不是“继业子延昭”,因为杨业不止一个儿子,所以如此表达。即使杨延昭是次子,那也意味着,弟弟生了四个儿子,哥哥才生两个儿子,而且这四个儿子都比哥哥的次子大,这当然也有可能,但对于杨重勋来说则没可能。杨琪是杨光的长子,他是幼年丧父的,补了个殿侍,后来到杨延昭那儿做事,才到了三班奉职,并从此任上升迁。他为什么靠杨延昭才得以走上仕途呢?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杨重勋只有杨光扆一个儿子,他死了,杨琪只能靠杨业一房;二是杨光也是长子,他的弟弟也是靠着他才当上官的,杨琪根本就依靠不上。不论是哪个原因,杨业同杨重勋这一房合着排,杨延昭也不会是第六。杨琪生于980,他父亲如果20岁生子,就应该生于960,还是小于杨延昭。那么,是不是杨琪还有叔祖呢?其实,真要有的话,他们的儿子也排不到杨延昭前面,何况, 杨业幼年就离开家,还改姓刘,他们弟兄俩各为其主,也不便用大排行。后来虽然恢复原姓,可行第沿用己久,不便改过来,就连杨业也没有恢复原名。因此,称他为“杨六郎”就是因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那么,为什么在杨业死后录官时杨延昭排第一呢?那是因为在这时,杨业在朝的儿子中,他排第一。排在杨延昭前面的五个哥哥或者阵亡(夭折),或者在辽国或者出家,他就成“长子”了。大郎、二郎、三郎在金沙滩阵亡,四郎被俘,五郎出家,经常被认为仅是传说而己,我仔细研究,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杨业的儿子除了延玉,有没有阵亡的呢?在杨业的军事生涯中,主 要与宋军作战,加上归宋后的高梁河之战,在这些战役中杨业的儿子要是阵亡是不会写出来的,而且这一时期的事迹也简单。在北汉时,本来人力就不够,作为杨业这样的家庭的儿子肯定是要参战的,要参战难免阵前亡。而像高梁河这样的大败仗,伤亡概率会更高。当然,在同一战役中一下子阵亡三个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即使没有阵亡,当时小孩的夭折率也是很高的,不能保证杨业的儿子个个都能成人。杨四郎是辽国的驸马,这是大家熟悉的传说。那么,杨业有没有儿子在辽国呢?完全有可能。北汉受辽的保护,受保护肯定是有条件的,让北汉送质子到辽国,应该是条件之一。杨业作为北汉的准宗室和主要将领,也是应该派质子的,“杨四郎”就是这样去辽国的。如果杨业没派出质子,后面还有机会。宋太宗打北汉时,北汉主连续两次派人去辽国求救,杨业的儿子当然有资格去。北汉亡了,“杨四郎”就留在辽了。“杨四郎”在辽国不会隐姓埋名,也不会是驸马,但与国辽宗室结亲还是有可能的。杨业有儿子在辽国也是有证据可寻的。在北宋出使辽国的使臣里,有几个人作诗,提到在古北口建有杨无敌庙。辽为什么要给宋将建庙呢?如果说出于敬仰,可在与辽作战中阵亡的宋将可是不少, 为什么单给他建庙?如果说建庙的目的是像后世的乾隆那样,让汉族官员像明朝那样忠于清朝,可当时明朝己经灭亡,而那时宋朝还在,如此表彰就不怕汉人都去忠于宋朝吗?如果真是这个目的,也应该建在汉区的腹心地区,比如幽州。可是,如果说建庙是为了安抚在辽的杨家人,不让他们投宋,却又不能大张旗鼓,这就好理解了。还有,让杨畋出使辽国,他以杨业战死在那里,没有接受。可是,宋辽之战已经过去那么长时间了,

大的仇也该化解了,何况杨畋与杨业之间的关系已经远了。宋与辽作战, 阵亡将士不少,如果这种关系的都不便作使臣,能作使臣的还确实不多。可是,如果是因为辽国还有杨家人,这样做就好理解了,出使辽国,按理应该跟那里的杨家人见面,但这样也会给他造成不少必不要的麻烦,只好不去了。《五郎为僧》,这是元杂剧中的一折,说明杨五郎当和尚的传说也是由来已久。那么,杨业的儿子有没有当和尚的呢?从杨业的经历来看, 有这个可能。杨业先在北汉与宋打仗,失败了,北汉亡国,太原被平毁, 又不能向宋朝复仇。做宋将时又两次北伐失败,最后全军覆没。遭遇如此变故,难免会让“杨五郎”心灰意冷,做当和尚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话,杨业就不止七个儿子,而是至少十二个儿子了。

四、杨宗保的原形是谁?杨宗保在传说里也是个重要人物,他是杨文广的父亲(虽然在小说里有杨文广是他弟弟的说法,但影响不大),这样就给杨家将增加了一代。但史书并没有这个名字,于是就不断探索原形,说法也是多种多样。其实搞清楚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研究一下《隆平集》里所列举的杨延昭的儿子的名字即可。那里列举了三个名字:传永、德政、文广。文广有字,他的两个哥哥也应该有字。“传永”与“宗保”所表达的意义是相通的,把后代永远的传下去当然能把宗族保住了。在传说里,杨延昭还有一个儿子叫宗勉,它与“德政”也相通,为政就应该勤勉。而文广字仲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自然就广,名和字的意义也相通的。仲与宗的发音相近,我怀疑应该是“宗容”,可惜没有其他史料能证明。取“宗保”这个字时,两个字都解释,到了两个弟弟跟过来时,就只解释一个字了,官讳中没有范字就在表字中有范字了。

五、关于杨门女将。在杨家将故事中,杨门女将无疑是最有光彩的, 超过了男将。如果把她们的故事去删,故事将减色不少。这些故事大部分是虚构的,这一点确定无疑,但也不是凭空杜撰。佘太君、穆桂英无疑是女将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因此也就倍受关注。提起佘太君,许多文章根据《保德州志》、折太君碑等,认为佘太君其实姓折,是折德的女儿。这些材料并不可靠,因为它们都是清朝才出现的,地方志把一些传说当成史事是不少见的。至于折太君碑,并没有碑文流传,仅凭“折太君”三个字就断定是杨业的妻子也太武断。不过,反对折太君是杨业妻子的文章也有缺陷,折德反对北汉,但不见得折家就没有保北汉的,杨业、杨重勋就是各为其主,在宋招降的北汉将领中就有姓折的,不是折德女儿难过就不会是折家其他人的女儿?既然麟州、府州相邻,杨、折又是当地土豪, 他们之间联姻也是完全可能的。但目前也只是猜测,没有文献根据。杨家以武力雄踞一方,作为杨业的妻子,不应该是武盲,对他应有所帮助。在传说中确定她姓佘,那当然会把另一个折太君的事迹也编进去。还有那个穆桂英,有人说她的原形是杨文广的妻子慕容氏,其实杨文广妻子的姓氏也是出自很晚的书,与折太君是一个性质,即使名字出自那里,也是有名字无事迹。“穆桂英”挂帅,封浑天侯,统领宋军,成为大宋的栋梁,当然不是真的。可是,她要是带领团练与辽军作战,应该是真的。辽军骚扰宋朝边境20多年,宋朝边民组织联庄会,举办团练来保卫家乡也是顺理成章的。杨延昭镇守边关,也需要团练的帮助,他与某个领导团练的人家结亲也是有可能。在旧小说中,经常以阵断胜负,阵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一字长蛇阵”“十面埋伏阵”等等,可无论阵摆出多少种花样,它们都是等着让人破的,也就是说,是用来防御的,一旦进攻,就不需要阵了。因此,“天门阵”应该把它看作是辽军在边境建的防御工事。宋辽边境西段是大山, 东段是黄河和淀洼,需要建立坚固的防御工事的地方是中段的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带,杨延昭的防区在这里,“穆柯寨”也应该在这里,“穆柯寨”的武装力量自然是团练。1004千年,辽军深入宋境,杨延昭也率军攻入辽境, 没说他攻克了哪座城池,只说他攻破了古城,打死,俘获许多敌人。古城应该是废弃的城池,为了建防御工事,只让军队使用了。杨延昭攻破辽军的防御工事,“穆桂英”作为当地人,应该起了很大的作用,至少她熟悉地形,也了解对面辽军的布置,也率领团练参加了战斗。这应该就是“大破天门阵”的原形。

最后,还要说两个问题。第一,杨业是不是汉人。杨业幼年就离开家去刘崇那儿,后来,官位也让弟弟继承了。而幼子继承父亲的家业,其他儿子自立门户,正是我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习惯。刘崇是沙陀人,而杨业是他的义孙,虽然汉人也可以做他的义子义孙,但毕竟不如同族人亲切。因此,杨业至少有沙陀人的血统。欧阳修的墓志铭不提这点也可以理解, 要知道,连南方的土司还要在修家谱时冒充是镇压守南方的哪个官员的后代。第二,章怀皇后是潘美的女儿还是孙女。在《宋史·潘美传》说章怀皇后是潘美的第八女,可在《传》中,却说她是潘惟熙的女儿,哪个对呢?这就需要分析,除了原来用的从年龄方面进行分析以外,另外还有两个方面:第一,上面说惟熙娶秦王女。这个秦王并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延美,赵德芳是在徽宗时才改封的秦王,《宋史》的《潘美传》取材于宋国史,潘美的传记在他死后不久就修好了,不会因为赵德芳改封就去改写。惟熙娶了宋太宗弟弟的女儿,他则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宋太宗的儿子,在宋朝时,汉人是不会这么做的。第二,《潘美传》上说“美后追封郑王,以章怀之故也”。如果章怀是潘惟熙的女儿,首先封的应该是他,而传中并没有说惟熙因此封过什么,这就不合理,不能连祖父都封了,却不封父亲。因此,章怀的确是潘美的女儿,由于“女,即章怀皇后也”紧跟在介绍惟熙的文字的后面,造成了误解,出现了衍文。

必须提出的是,传说中的杨家将是艺术形象,是为了让矛盾冲突激烈,让剧情更好看。这就像薛仁贵与张士贵、苏定方一样。现代人编戏当然可以让他们变好,那同样也是艺术形象。

作者:程一为

(作者系河北省图书馆采编部副研究员)

相关文章
2013-10-22 11:06:14
2013-10-22 16:29:08
2013-10-22 16:28:16
2013-10-22 16:25:56
2013-10-22 16:12:08
2013-10-22 16:09:55
2013-11-07 09:55:52
2013-11-07 10:14:0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