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杨业死因之再探索 >> 阅读

杨业死因之再探索

2013-11-08 15:24:2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439
内容提要:张其凡的大作《杨业之死发覆》,是一篇富有新意的论文。他从《宋太宗实录》中发现杨业死前讨论作战方案会议的参加者,除了熟知的潘美、杨业、王侁、刘文裕之外,还有两位:郭超和侯莫陈利用。他结合张咏诗等史料,重新认定:致杨业死的首犯不是潘、王、刘,而是侯莫陈利用。

    张其凡的大作《杨业之死发覆》,是一篇富有新意的论文。他从《宋太宗实录》中发现杨业死前讨论作战方案会议的参加者,除了熟知的潘美、杨业、王侁、刘文裕之外,还有两位:郭超和侯莫陈利用。他结合张咏诗等史料,重新认定:致杨业死的首犯不是潘、王、刘,而是侯莫陈利用。

    其凡的论文提醒我们,必须注意考察实际参加会议的人员,以便确定嫌疑人的范围。这次会议的参加者到底有没有郭、侯二人?我查阅了有关记载,发现记此事者除了《宋太宗实录》之外,尚有《宋会要辑稿》,两者颇有差异,为了便于分析,列举如下:

    一、《宋太宗实录》卷35、页98

    雍熙三年二月丙午(七日),以西上閤门使王侁、右监门卫将军侯莫陈利用并充并州驻泊都监。

    壬子(十三日),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充云应朔州行营都部署,云州观察使杨业副之,磁州团练使郭超充押阵都监。

  二、《宋会要》兵82

     二月八日,以西上閤门使王侁、右监门卫将军侯莫陈利用并为并州驻泊都监。

     十四日,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马步军都总管,云州观察使杨业副之,以王侁及军器瘁使、顺州网练使孙艾裕为都除,磁州团练使郭超为押阵都监。

    两书相比较,后者所记均比前者晚一日,也许前者所记为朝廷作决定的时间,后者所记为正式下诏书的时间。但这微小差异并不妨碍我们对事件的分析,暂可置之不论,为叙事方便,时问均按前者。

    两书所记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两件事,而后者第二条记事增加了以三E傀及军器库使、顺删团练使刘文裕为都隘”l9字,联系《宋史》杨业、王侁、刘文裕三传所记,确有王、刘为都监之事,显然《太宗实录》缺载了,今本《太宗实录》是清代的抄本,颇疑是抄漏了,而不是原书漏记。

    这两件事是有明显区别的,应特别注意驻泊行营四字:七日的任命,是对中央禁军驻并州的领导班子(并州驻泊)作的调整,即在原有驻泊都部署潘美、部署杨业之外,又增加了两名都监王侁和侯莫陈利用。

    十三日的任命,则是为了配合北伐幽州,成立负责攻打云应朔州的西路军(云应朔州行营),作战指挥部由潘美、杨业、郭超、王侁、刘文裕5人组成

    所谓行营是临时性的,只用于战时,战事结束,其职务随之终结。行营名单里没有侯莫陈利用,显然,他仍留在并州驻泊都监的任上。为什么命王侁上前线,而留侯在后方?这恐怕与王侁有十多年作战经验2、而侯从未带兵打仗有关。从中央角度考虑,将能打仗的领导调到前线、无实战经验的领导放在第二线,这样安排是比较稳妥的。

    既然前线指挥部由5人组成,杨业出战前的会议参加者,自然就是这5人了,侯没有参加会,逼死杨业的罪责轮不到侯的头上。

    那么,如何理解张咏之诗呢?

    冒死雪忠臣,(自注:证杨业忠赤,为奸臣所陷。)谠言警贵侍。(自注:重指中贵弄权。)

    诗中指出:害杨业的是奸臣。奸臣在正史中有一定的公认性,至少代表了官方意见。但私人的诗文表述的是个人意见,它可能与官方意见相同,也可能相左。按官方的认识,潘、王、刘、郭都没有列入《宋史·奸臣传》,都不算奸臣,那么,侯是不是奸臣呢?也不是,他被列入《宋史·佞幸传》,只被称为邪佞,没有人称他为奸臣。奸臣和佞幸虽然人品都坏,但两者有区别,奸臣大多是进士出身,有才学,而佞幸一般不是进士出身,没有文才,是靠拍马等手段迎合君主邀宠的。侯莫陈利用,是靠方术左道得到太宗的宠幸,所以他只是佞幸,而不列入奸臣。诗注中的奸臣,不可能指侯莫陈利用。

    如何理解第二句诗:谠言警贵侍。”(自注:重指中贵弄权。)我以为这与前一句说的是两件事。贵侍,据其注,知指中贵,中贵,亦称中贵人,指的是宦官,,《杨文公谈苑》中曾记载到刘吉跟飞扬跋扈的宦官石金振斗争的故事4,此诗中的贵侍可能是指石金振,也可能指别的弄权的宦官,但可以肯定不是指侯莫陈利用,他的身份不是宦官。

    要定侯莫陈利用是陷害杨的主犯,还有许多难以逾越的困难。如果侯是主犯,当时,他受太宗宠信,不会被揭发,但二年以后,他即被处死,此时就不会再有人包庇他,到写国史、实录时完全可以据实而书,为什么来源于国史、实录的《宋史·佞幸传》中,仍然没有书侯对杨业之死应负的责任呢?任何人作案总有动机,侯作案的动机是什么?杨业挡他升官的路吗?他们一向有矛盾吗?都没有。

总之,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侯莫陈利用都不可能是陷害杨业的主犯,连从犯都够不上。   

那么,导致杨业之死的责任人应该是谁呢?这还得重新审视《宋史·杨业传》。由《太宗实录》和《宋会要》的记载,证明战前的会议参加者是5人,而不是《杨业传》所记的4人。这就提醒我们,读《杨业传》时,千万不要把它当成会议记录,它既不记录与会的所有人名,也不会把所有的发言(重要的和次要的)都记进去。它是按照写传的需要择要删定的。过去,有些学者(包括我)因传中未提潘的发言,以为潘在会上始终沉默,那是一种误解。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杨传,并考虑一般会议所必须经历的步骤,可以肯定,它删去了一些无须多说的内容,其中至少有三处潘美的表态:一是潘在召集会议时,一定会首先传达中央指示,要护送云应朔寰的官民归宋。还会说到:当前形势严峻,辽军己插入寰州,挡住官民南下之路,让大家发表意见,该怎么办。然后才有杨、王之争。二是在杨、王争论之后,按常理,没有主帅发话,不可能随便退会、擅自行动,一定是潘美表示同意,杨才出兵的。三是,杨业临出发时,对潘美等提出在陈家谷口伏兵的要求,潘肯定是表示同意,所以才有潘和王最初领兵到谷口的事发生。

    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讨论谁该负什么责任,就容易多了。

    第一责任人应该是主帅潘美。他是军事家,不可能认识不到杨、王的方案,孰好孰坏,他是一把手,完全可以否决王侁的方案,但他没有这样做,偏偏赞同了王的方案。其次,既然答应了在陈家谷口设伏兵,即使阻止不了王侁的逃跑,至少自己应该带兵守住阵地,但他却跟着跑了。这两条,只要做到其中一条,杨业就不会被俘,也就不会牺牲。

    第二责任人是王侁,他提出错误方案,还强迫杨去执行,又带头逃跑。如果他不提错误方案,或不强迫杨执行,或不带头逃跑,都不会导致杨死亡。

    第三责任人是刘文裕,他不该赞同王的错误方案,使杨在讨论中陷于孤立。

    在杨死后,杨家得到的抚恤反不如他的部下,又从刘吉冒死雪忠臣看,杨业的确蒙受了冤屈。据此,可以肯定,潘美在奏章中做了歪曲事实的汇报,把失败的责任推到了杨身上。

  在刘吉冒死为杨业说话后,中央可能会委托刘吉或他人去调查,与此案关系不大的郭超会较早说出真相。侯在并州,张咏在麟州,离前线不太远,也能了解情况,说一些真相。在无法再隐瞒事实时,潘、王、刘3人也不得不承认。

    3位责任人的主观意识分析,王侁提方案的出发点不是有意要害死杨业,他领兵去抢功,这一举动,足以表明他确实以为杨业有必胜的把握。他知道杨素有无敌的称号,眼前又曾连下云、应、朔、寰四州,这一切使他冲昏了头脑,以致高估杨的实力,低估了辽方实力。他与杨是第一次共事,并无宿怨,也没有利害关系,没有必要置杨于死地。

    而潘美就完全不同了,他与杨业有宿怨,杨是北汉的主将,潘是宋攻打北汉的主将,双方曾是交战的对手,胜负如何,北汉方面没有留下记载,宋方则是报喜不报忧、或夸大战绩,杨老是失败。但既然杨素有无敌之称,怎么会老打败仗呢?小小的北汉,为什么能抵挡住宋方一二十年的进攻呢?北汉皇帝投降了,杨业只守一个城门,宋军仍然无法攻下,可见其战斗力之强。可以想象,宋方包括潘美在内曾吃过他不少的亏。而自杨业降宋后,两位宿敌偏偏安排在一起工作,杨当了潘的副手,而潘却处处不如他,不可能不产生嫉妒之心。潘美是宋方能征惯战的大将,曾帅军灭南汉,又在灭南唐之战中立过大功。杨能提出最佳方案,他却提不出来,从脸面上说,他也不愿充当附议的角色。潘明明能分析到王的方案是冒险的,却偏偏赞同,显然,这是存心将杨送到绝路上去。特别是白食其言,在关键时刻,逃离了本该接应的地方。所以,如果说王侁是客观上将杨送到绝路上,潘美则是有意将杨送到绝路上去,他是陷害杨业的主犯。

    但由于潘美是太宗的爱将,就在战前一年,两家结成亲戚,潘美的女儿嫁给了太宗之子(即真宗),因此太宗在得知事实真相后,虽然将3责任人都处理了,但很快潘、刘又重新掌权,而王则由第二责任人变成了第一责任人,替潘顶了罪。显然,太宗这样处理是不公正的。

    最后,再回答有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宋太宗才是害死杨业的元凶。或认为是直接害死的,或认为是间接害死的。

    先回答直接害死说。杀人一定有其动机,宋太宗是极精明的人,他不会无缘无故地用人杀人。杨业本是北汉的降将,太宗要处死他,是最容易不过的,但并没有杀他,也没有即时用他打幽州,显然,最初太宗高估自己的力量,想着,如果靠自己的将领收复幽云十六州,他就不用杨业了。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北伐失败了,此时太宗立即起用杨业守代州。等再次北伐时,帮他收复云应朔寰。古人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帝王杀良将的规则。而此时北伐由胜转败,飞鸟未尽,狡兔未死,太宗怎么会害死杨业呢?

    也有人认为是宋的都监制度害死了杨业。按:宋的都监制度是沿袭唐、五代的,当时设立此职,是为了牵制军阀的胡作非为,有一定进步作用。当然,任何制度,有利必有弊,都监制度有其副作用也是自然的。这一副作用具体落到谁头上,一般总是夹杂个人的因素。应该考虑的是,在西路军设置两个都监,如果加上押阵都监则有3人,是否意味着太宗有意通过他们去谋害杨业呢?我认为,这只要比较一下东路军和中路军的安排,即可明白。东路军是主力军,主帅曹彬是太宗最信得过的人,给他安排了郭守文为都监,薛继昭为前军先锋都监,刘知信、符昭寿为押阵都监。在曹彬的左膀右臂大将米信身旁,安排了赵延浦、张绍勃、董愿3人为行营都监。中路军主帅田重进身边安排了吴元辅、袁继忠2人为都监l。这几路所设都监人数差不多,但东路和中路都没有发生都监害死主帅或副帅的事。可见这种设置都监的制度,不是导致杨业必然死亡的原因。有人举主帅郭进因受都监田钦祚欺侮而自杀等事为例。其实,相反之例子也同样有,曹彬受命为攻打南唐的主帅,潘美为都监(属第二把手),然而皇帝以匣剑授彬日: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潘美等皆失色,不敢仰视。”1总之,这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制度,并非专门让都监整主帅。具体事例应作具体分析,仅以普遍性的制度去推论,太过勉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宋史专家 李裕民

 

 

注释:

①郭超是领导集团中的一员,除了上举两条材料外,尚有一证:《实录》之《潘武惠公美传》云:“雍熙……三年春,大举征幽州,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云州观察使杨业为之副,磁州团练使郭超为押阵都监。”(宋杜大琏《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一)

②《宋史》卷274、页9364《王侁传》

1《隆平集》卷4

2王称《东都事略》卷26

1《宋太宗实录》卷35、页962《长编》卷20、页450

3《宋史》卷322《吴择仁传》称宦官谭稹为中贵人。《宋史》卷319《刘敞传》:方议定大乐,使中贵人参其间,敞谏日:王事莫重于乐,今儒学满朝辨论有余,而使若赵谈者参之,臣惧为袁盎笑也。”’同卷传末之论称中贵人中贵。按:赵谈,汉朝宦官,见《史耙》卷l01《袁盎晁错列传》、《汉书》卷49《爰盎晁错传》。

4《杨文公谈苑》135页刘吉条

相关文章
2013-10-22 16:12:08
2013-10-22 16:09:55
2013-11-07 09:55:52
2013-11-07 10:14:02
2013-11-07 15:01:29
2013-11-07 16:40:58
2013-11-07 10:21:41
2013-11-07 08:36:2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