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作品择目 >> 杨家将文化系列丛书 >> 《古麟州与杨家将》 >> 目录 >> 古麟州与杨家将 >> 麟州杨氏家族 >> 阅读

麟州杨氏家族

2014-01-07 16:04:10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819
内容提要:从杨安贞到麟州,至杨弘信以州自立,杨氏麟州家族才形成。

 

从杨安贞到麟州,至杨弘信以州自立,杨氏麟州家族才形成。

家族是人户群体的总和,户族世家是家族形成的代表人户。杨弘信“自为麟州刺史”之前,已经是地方土豪。当时的麟州“番汉杂居”,地方上民族势力混存。其中,原云中大族折氏最强。由于晚唐时节,麟州地隶河东,晋王李克用(后唐庄宗李存勖之父)以折嗣伦为麟州刺史。折嗣伦主政清廉,官声很好,耕牧民众生产生活稳定。所以,麟州杨氏的兴发,应该说是在折氏的羽翼下壮大起来的。

一、杨氏家族的来历

古麟州今天可见到的杨氏家谱中,有“杨氏追根,远涉汉(弘农杨氏尊汉杨震为始祖)唐,新秦定居,南迁宋殇”的记载。

然而,即便是唐初,杨氏已到达陕北,可那个时候,当地中原人并不多。加之,北方民族过往频繁,汉族人户一时还不可能形成世家大族。可见,麟州杨氏家族尊杨弘信的父亲杨爚为家族的立祖,称州城为“祖邑”,这就说明麟州杨氏的家族形成,是在杨弘信成为地方土豪的晚唐时节。

杨姓户在我国姓氏中,本来就是个大族。宋时列16位,现在为全国第六大姓。诸多史考,皆言远祖姬姓,称伯桥为杨姓始祖(即黄帝后裔)。姓出周宣王子尚父受封于杨,建立杨国而以国为姓。到春秋时期,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发生“六卿之难”,遭到了灭顶之灾,幸存下来的人,被迫南迁,渡过黄河,隐入华山仙谷。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置弘农郡,辖今华阴县,华山杨氏出居弘农华阴。到东汉时期,从杨震起,四辈人连任宰相,成为当地望族。杨震被弘农杨氏尊为开基始祖。故有“四世三公”为郡望的弘农华阴杨氏之誉。至唐代,弘农杨氏先后又出了11位尚书级的朝官,全是汉代杨震的后裔。其中,穆宗时任户部尚书的杨於陵受封“弘农郡公”,其子杨嗣复继任文武二宗的吏部尚书,他就是麟州杨弘信的六世先祖。

根据杨维森《弘农杨氏族史》(199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考,杨於陵的父亲杨太清是天宝年间的武功强人,由于他生性刚直,倦于仕宦而客居河朔,曾到过今天的陕北和鄂尔多斯与后河套。安史之乱中,杨太清战死,杨於陵才六岁。后来成长是在南下过江,客居江南时。由于於陵勤奋好学,年十八登进士第,入朝居长安,遂成弘农杨氏越公房分支新昌房世系的人户。嗣复为於陵次子,年二十进士及第,“名与位皆逾其父。”嗣复长子杨损,亦居长安新昌坊宅第。咸通十年(869),陕虢观察使崔荛不理政事,逼当地军民怒而为乱。崔荛被逐,杨损接任。损至,威德并用,地方遂安。后改任青州刺史,御史大夫,淄青(治所在山东益都)节度使,又检校刑部尚书,卒于镇。杨损一子,名杨溥。溥未仕,遂奔山东(黄巢起义,首先在山东爆发)还父丧回陕,迁家移坟于延州(延安杨家岭曾有“杨家三尚书坟园”,后有其地名“杨家岭”)。杨溥生二子,长名安贞,次子安吉。溥之后,家为民,史无记载。

后来,史虽失记,家有其传。安贞字不忒,安吉字垂则。他们都出生长安。咸通末,延安杨氏“三尚书坟”就已经出现(即杨於陵、杨嗣复、杨损)。至明嘉靖,被毁的杨尚书坟园由于江南北返的杨宗气入仕,曾修新坟于延安城南。传说新坟立祖为安吉。杨溥长子安贞并没有在延安停留,而是继续北上。麟州杨氏家族中有传先祖来自延安,经杨家园子(在今子长)、杨家沟(在米脂),然后才到麟州的杨家沟与杨家城。按此传说,安贞来到麟州,生子杨爚,勤于耕读,凭农业起家,而有后来的麟州杨氏家族。

二、家族的兴起事实存在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形成过程,麟州杨氏家族的兴起,无论按历史记载、家传记事或现实存在,都可以看到其漫长的兴起过程。

历史记载

《资治通鉴》第二九一卷记:“初,麟州土豪杨(弘)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

《欧阳永叙集》卷二中《供备库副使杨君【琪】墓志铭》内,欧阳修提到“杨氏麟州新秦人”,“新秦近胡”,而“杨氏世以武力雄起一方”。最后,铭文更明确地提道:“杨氏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跃边陲。”

这些记载,文字虽然不多,可已经明白地告诉人们:

1.杨弘信在受命于周之前的“初微”时期,他已经是麟州的“土豪”了。

2.杨氏的武力雄起一方是在麟州。

3.杨氏初微是从河西地面发展起来的,进而成为一支“弓马跃边陲”的武装力量。

家传记事

由于麟州杨氏家族,经历了漫长的时代风云,户族的流散、返归,迁而再迁,真正在当地长期落户未动,代代传延下来的人户很少。而且留下来的人户,又大多有耕无读,苟安求生,一般户哪还能顾得上传承家族文档。有的甚至改姓逃亡,无考祖宗。所以,家传记事亦十分有限,多为明代返乡户手里的记录。就今日所见,主要是家庭长辈接代口传和零散传抄几句碑铭遗言罢了。

碑铭文有“杨氏追根,远涉汉唐,石城定居,麟州称王。”“杨氏追根,远涉汉唐,新秦定居,南迁宋殇。”“杨氏追根,远涉汉唐,广顺世昌,祖邑辉煌,北国南下,家族逃亡。”明代人杨塨碑文中又加为“……祖邑被毁,世乱家亡。宗族人户,逃奔四方。哭爷河畔,祭祖拜北。大明一统,复返家廊。”

麟州是唐天宝年间正式建置,作为中原王朝的一处地方行政管理所在,麟州从唐到宋一直“番汉杂居”。在这些家谱中,麟州杨氏的祖辈人最先到达麟州怎么生活?今天的神木麟州杨氏后代人,家传说法不一。至于,“麟州王”是谁?(也无记无考),只有传说。大多人户,只是知道自己是麟州杨氏家族的后代,始祖杨爚,祖邑杨家城,老祖宗曾为州主,威震一方。

麟州历史的特殊过程与特殊的麟州杨氏家族史的传闻,因时代变迁而混乱。但是,由于杨家在当地根深蒂固,留下来的现实遗存,仍然是厚实的。今天,神木县境内,21个乡镇,乡乡有杨姓;杨姓为村名的村庄四五十处。在一个县域内,有如此庞大的杨姓户存在,充分显示出这支家族的雄厚根基。至于资料的失传,世系的断线,并不等于无传。今天,我们既缺乏足够的资料来考证传说,同时也找不得能够否定传说的任何依据。所以我们只好面对现实,分析史实来评说是非。

在麟州杨氏家族中,多家人户世传他们的祖先是以农耕起家,他们的老祖宗是晚唐从南边上来。然而,由于是庶民,史无所记。故有人言他们名不见经传,疑其是否真有其人。好在世界上还是“名不见经传”者多,即名不见经传者是地球人的绝大多数。关键的问题还是有没有后人来承认他。杨爚在麟州既然有一大家族人户,都认其为祖,这就不是谁想不想承认的事实而客观存在。至于谁还想找什么疑点,那就任他们辛苦去吧。而我们只能凭这些我们可以理会的,史的记载、家的传言、现实的存在,诸多小知识中来认识问题。杨弘信他的父亲杨爚就是麟州杨氏家族兴起的农耕集团奠基人。

三、家族的形成过程

在我国封建时代,不论是在哪一个王朝期间,能成为地方土豪,必备三个条件,这就是人力集团、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环境的许可。杨弘信既然“世以武力雄起一方”,毫无疑问,在其下有一支听他发号施令的人群集团(主要是武装力量)。而且这个集团需要一定殷实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这个基础正是形成家族势力的关键。由此需知,家族形成的“基因”和主要人户势力的发展过程。

1.杨氏家族中的各种人户

根据当地杨姓户家传,中晚唐时代大河套地区(今鄂尔多斯、陕北、陇东和宁夏)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原人中,已经有杨姓户来陕北。麟州建置以后,当地一直是“番汉杂居”。游牧民离不开中原汉人向他们提供米粮;中原人更需要牧民的牛羊马匹。所以到晚唐,当地凭农牧交流,出现了许多地方庄园大户。其中就出现了农业实力较强的杨安贞与其子杨爚。其家很快凭农业凝聚起家族势力,形成地方大户。杨爚子杨弘信为保家寨(庄园)经石城练兵建立起自己的武装,成为土豪。后来进驻州城,自为刺史。就这样,麟州杨氏家族逐渐形成。

麟州杨氏家族所以在后来有名,是因为杨弘信的长子杨业是历史上“杨家将”的主要人物。中外驰名的“杨家将”是麟州杨氏家族为官的河东一支。为官的河西一支便是杨业的弟弟杨重训一支。此外就是杨弘信的弟弟(杨业的叔父)杨弘荣为民的一支。他们都是麟州杨氏家族的主户成员。

然而,麟州杨氏家族体系中,除了家族主要世系之外,随着杨弘信进入州城,势力扩大,当地同姓户与他姓户,“傍大树”、“找靠山”,后来进入麟州杨氏家族者,也是有的。就家族传言,有的少数民族也来投靠。投靠者甚至把杨爚、杨弘信捧称为“麟州王”爷。同样,当地也有杨姓户为攀强势力,进入少数民族中的(党项羌中就有杨家族)。至于婚嫁交织,军兵投属,义父养子,互相引带,在当时胡汉杂存的麟州,多有说不清、道不尽的人户。杨姓户以及以杨弘信为首的麟州杨氏家族势力中这种现象,正是当时民族融合中的正常情况。这就是说,杨氏家族在形成过程中,有原非杨姓户之人而入杨氏家族,成为杨家人户,也是存在的。但以杨弘信家族为代表的中原汉族,是麟州杨氏家族主要族人,这是绝对不存在可疑的。有人因此而言杨家将祖辈人是少数民族的说法则是毫无根据的。麟州杨氏家族在麟州就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原汉人。汉族人本身就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但作为中原人,当时在麟州其主要特征,就是农业生产。麟州杨氏家族,就是古麟州时代,来自中原汉族代表着当时开拓黄土地的农耕户。这也是神木地方经济史上农事入主的起源。

2.杨弘信成为地方土豪的经济基础

杨弘信成为地方土豪,殷实的经济基础,就是他的弟弟杨弘荣为他操持的地主庄园。

然而,在神木旧时的地方官家《史志》中,杨弘荣和杨弘信都被减去了“弘”字,记为杨信和杨荣。而且把俩弟兄,一以“官”录,一以民记。所以,让人看后,似乎杨信、杨荣毫无关系。这不仅抹去了时代实存,同时让人怀疑杨弘信本名有误。对此,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杨弘信、杨弘荣两弟兄的名字,是其父杨爚为明示他们家是来自华阴“弘农”杨氏,所以特为二子连名“弘”字的,杨弘信、杨弘荣,他们生前都没有改过名。只因后来,宋代文人和史家,为避太祖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才被书写为单名的。至清朝,又因为乾隆皇帝名“弘历”,再度又被清朝的修史文人们避其讳,在道光《神木县志》中仍不敢使用“弘”字,依旧书为杨信和杨荣。这就给后人造成许多不便,以至误解其因。

关于杨弘荣的履历,在麟州杨氏家族《前川杨氏家谱》中,见到有明代人(杨棲凤)的留记:

公讳弘荣,为我麟州杨氏家族元(爚)祖次子。大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出生。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寿终(在世104岁)历七朝(唐·五代·宋)春秋,与七代同堂。胞兄弘信公,曾为州主。

侄继业领杨家将忠勇显世,名震朝野。公世守家业,后辈(三子:崇礼、崇义、崇孝,一女杨四妹)皆为耕户庶民。

经过调查得知,杨氏庄园的位置在县南沙峁镇东北部山梁上,今菜园沟村西山顶头。为了区别州城,我们称其为小杨城(当地亦有叫杨爚寨的)。这个地主山寨遗址中,所见残砖破瓦与麟州城遗废大体一致。经过多方面了解,杨弘荣及其父辈杨爚在此兴发,是凭当地的“农坛耕作制”,即把土地分散到佃户(叫“地伙计”)耕种。并给佃户以一定优惠条件,使佃户成为杨氏家族地方势力的成员,佃农同时依附于杨家势力的保护。合二而一,壮大了杨氏地方势力,使杨家既有人力来源,又有可靠的经济基础。杨家势力因此从小杨家城到石城(遗址在今县城南40里)逐步发展起来。杨弘荣的农业经营,便成为杨弘信势力兴起之初殷实的经济基础。

3.麟州杨氏家族兴起时的社会环境

唐末农民起义把大唐帝国推向末日,河东、河南、山东成了兵家的主战场。关中成了争夺皇权者的主要攻击目标。晚唐七帝除最后一个是朱全忠所立,余皆为宦官集团的斗争来决定的。懿宗时代长安城里已经不安,朝臣开始流散,权贵相继外迁。其中有“四知堂”弘农杨氏越公房分支新昌房杨於陵之孙杨损,在南北两司斗争中(“北司”为宦官集团,“南司”为朝官即科班进士集团。他们为争夺官吏权柄,各结朋党,彼此恶斗,致不少清正廉洁的好官惨遭陷害。)被外迁山东,结果到任不久身亡,且死因不明。损子杨溥,因父亲杨损卒于山东青州,遂去奔丧,正逢农民起义前夕,于是急速返回,目睹中原战乱,已知皇城再难立足。他看到仕途路断,遂迁家延安,移建祖坟于今陕北的黄土山头。由于此坟立祖杨於陵乃穆宗时户部尚书,於陵子嗣复为文宗、宣宗时吏部尚书,嗣复子杨损(即溥父)又是懿宗朝检校刑部尚书,所以,当地人曾叫此坟为“杨家三尚书坟园”。杨溥目睹时局动荡,天下开始大乱,唯今陕北安定。所以才在延安建家立业的。之后,杨溥长子安贞继续北上。最后,安贞落足麟州。安贞子杨爚,孙杨弘信,曾孙便是杨业。所以说杨家能够在麟州起势,是唐末的世乱,麟州的安定,使他们家族在历史的夹缝中获得“天时”和“地利”。

麟州原本由折氏主政,刺史折嗣伦,政绩很好。由于折氏祖族为云中大户,(即久已汉化了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故耕牧皆欢。杨家是中原汉族耕户。农牧相依,谁也离不开谁。到折嗣伦去世后,其子折从阮被晋王李克用东调河防,任府州刺史。麟州空虚,杨弘信便进入州城,自为刺史。但由于杨折两家一贯无罅,折氏东守河防反而成了麟州腹背可依的挡墙。西边隔羌山于夏州党项为邻(当时夏州李氏尚未形成“反政府”的气候),互不侵犯。这就使麟州杨氏家族能有安定发展的社会环境。加之,杨氏凭农业起家,沿着陕北的黄土地向上发展。这就使麟州杨氏再得地利、人和之优势,促使家族迅速形成。

四、家族来路无可怀疑

史有记,民有传,家族有留言,地方有遗迹,《辞海》里有注条。按这些情况,麟州杨氏家族的先祖从何而来,本不该再有争论。可就因为“史记官家少记民”,使杨溥之后无史可查,次子安吉守业延安,长子安贞北上发展,都只依据家传和民言。以及安贞从今子长县的杨家园子到米脂县的杨家沟又到今神木的杨家沟。这一段杨家在陕北的活动,前人都没有留下任何史书记录。致后来议家争起,猜测甚多。

入宋以后,宋夏对立,陕北反而成了久战不熄的战场。宋南迁后,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河西的大部分杨姓户,东渡逃亡,好多人户是明朝一统之后才又返回河西的。留在河东未归户,与原来就是在河东定居的杨姓户,都想攀“杨家将”后人之誉。故明清以来,多有人户编家谱,凭《宋史》“杨业并州太原人”,开始对麟州杨氏家族的先祖“乱点兵”。于是好多家史大起编造之笔,锅碗瓢盆一齐上。今天你说“火山寨”,明天他称“火山王”。火山王也到处跑,前边还说在河曲地,后边又移至柳林碛。与之相反,代州崞县原本是杨家将后裔有居之地,却不愿认亲杨宗闵,生怕其孙“和王”杨沂中也成了神木的。临县、临汾,从未有杨家将长期落户踪迹,有人却在公开场合大喊大叫说杨业的父亲是在临县“成长”。反正一处不是再一处,从晋西北的偏关起,一直向南推,大有继续推过中条山之外到河南。——似乎不把麟州杨家推得返回老祖宗的故地华阴县的华山仙谷誓不罢休!相应地有人给杨业另找父亲,给杨沂中另找爷爷的都有。几乎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更有能者,把杨家将戏剧中的杨家刀、杨家枪,变成了杨家的“锤”,异想天开,什么情节都能编造出来。只不过,把文艺故事当历史事实,未免言语混乱,听信者毕竟人少。就是那些“讲坛”教授,也只做了一次登台亮相后,再未露面。

所有这些,皆因人们对杨弘信进入州城之前,先辈人的活动不明而生误解。其实,人生移居何地,都有踪迹。行距、时日、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有一定许可条件。凡是猜测的东西,东拉西扯也拼不够、撮不完整那些所需要的造影。而真存实在的东西,越探得深,出现的条件越多。那些杂说,倒换了那么多地方,仍然定不了位置,就因为客观上的不存在,到头来还是“潼关的河水起于陇上”。史实不会以谁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会以某个“教授”的(错误)决断来认定。还得回到历史的原位上:“杨业麟州新秦人”,“新秦近胡”,“杨氏世以武力雄起一方”,“杨氏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跃边陲”。在这些记载中,“世以”,说明雄起已经久长,不是仅就杨弘信这一辈人而言。“初微”或“初”,说明自为刺史之前还有一段过程。特别是“土豪”,说明杨弘信在麟州不仅是掌管着武装势力的地方一雄,而且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人。否则(如果是从哪里带兵打来)那就只能说是“豪”,而不能说是“土”了。有这么多明显的示意,杨弘信在未进州城之前在哪里?做什么?为时多久?在什么环境下兴盛起来?自会顺势而见,何必东敲一锤,西打一榔头,搞得那么玄乎。

最近得知说有一本柳林县的《杨氏家谱》,也许自觉面世的底气不足,先开了个后门(留了个偷跑路)叫“誊校本”。并说:“杨信生逢残唐五代乱世,为了保境安民,拥兵自重,在火塘寨自称‘火山王’,操练铜锤。后来为了避免与北汉王刘崇的冲突,遂以黄河为屏障,将其势力范围渐次发展到陕西的榆林一带,自称麟州刺史……”云云,又说:“杨氏旧隶属于陕西米脂县化圪垛,其故里也。”

首先,柳林县的《杨氏家谱》里这段话,不像是清道光年以前古人的话。今榆林一带地方,唐为京畿道之北,延、夏及六州杂胡之区;五代对夏州与麟、府、丰州,通称河外诸州之地;宋为永兴军,麟府属河东;元代归陕西行省;明清称延绥镇。清道光以前的人,绝不会说出这么多现代语言。《延绥镇志》、《神木道光·县志》都无记说。如此说法,最早也只能推到民国初年。既是“誊抄校阅”,就不是现代人的改编,古人怎么会讲出现代语言来?

其次,“残唐五代世乱”,但麟府不乱,当时整个今天的陕北不乱。时,五代杨弘信已主政麟州,不可能再跑到山西柳林火塘寨去“练铜锤”。至于五代前之残唐,有折宗本为缘河五镇都知军马使,还轮不到杨弘信去“保境安民”。后来麟、府分镇,折氏东移河防,杨家在麟州地方势力已经发展到地方“土豪”的地位,拥兵自重是在麟州,不在石州的柳林镇。至于说柳林火塘寨“杨氏属陕西米脂县化圪垛,其故里也”,只能证明山西火塘寨有米脂县到河东去的杨姓户,并不表明那里是杨弘信起家之地。山西当时有好几个叫杨信的名人,都有其历史背景。在他们那里的《记事》中,首先连麟州杨弘信的原名来历也不清楚。结果互相抄转,以讹传讹。某书《杨信传》中就有这么一段话:“信率曲部与契丹战于晋西北,扩地至麟州,信自河曲渡河西上,克麟州自为州主。”首先杨弘信生前并没有与契丹大动过干戈。再是从晋西北的河曲渡河西上,进入今日的鄂尔多斯,“倒看北斗”,愈走愈远,怎么会“克麟州”?撰文者连地理环境都没搞明白,只想千方百计把杨家的先祖说成从山西来到陕北,结果强行编造,越搞笑话越多。

五、家族的时代影响

依据上述情况可见,麟州杨氏家族的客观存在,既不是因为杨弘信与辽战斗“打下麟州”才使三代人成为继守“麟州的镇将”,也不是杨弘信为了对抗契丹,才在火山寨“起义”而拥有武力雄起一方的。

1.杨弘信在麟州没有与辽直接对过阵,有史可知。

杨弘信之前的麟州刺史是折嗣伦(见新旧《唐书·折从阮传》)。折嗣伦别号太山公,主政麟州,群羌皆服,是个清官。只惜他年仅50岁(约905年前后)就病“死于麟郡任”上(碑文有记,见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从折嗣伦去世到广顺三年(953)杨弘信去世,近半个世纪内就是杨家在麟州雄起的时间段。

其间,在镇压安史之乱中有功的李克用受封晋王,控制了河东。可是,由于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唐王朝已走向崩溃。907年,朱全忠废哀帝篡唐夺政,五代开始,史称后梁。据有河东实力的李克用哪肯罢休。他延用唐王朝的“天祐”年号,假讨伐之名,也准备南下夺取中原。就在这紧要关头,麟州刺史折嗣伦病故。河外诸州(隶属河东的麟府丰三州和夏州党项)能不能安定,成为他的后顾之忧。然而,此时他没有过多时间来顾及河外,便采取断然措施,把折嗣伦子折从阮东调河防,出任府州刺史来镇守黄河防线“以扼番界”,免除后顾。当麟州出现行政空白时,具备实力基础的杨弘信麟州自立,理所当然。

之后,李克用父子以晋阳之兵,集中力量南下攻梁,923年,克用子李存勖打败后梁,继唐称帝,改元同光,帝号庄宗,史称后唐。可是他建的这个王朝,寿命更短,虽也两传,共才13年,就被李克用原来的部将石敬瑭给推翻,建立后晋。中原连年混战,王朝走马灯一样更替,这才使北方的契丹有了充分的发展机遇和大举南犯的行为。

再看契丹,就在朱全忠称帝,五代开始的907年,持有野心进犯中原的耶律阿保机才被契丹“八部大人”公推为可汗。他连任3次,共为9年。后来施谋,夺取了八部各主,统一了整个契丹的族部大权,建国称帝,以民族号为国号,称之为“大契丹”。他在位20年,趁中原战乱之机,迅速吸收汉文化,积极改制,使契丹势力快速发展起来。不过由于还处在发展时期,他虽有南进之意,尚未见其大军南进的军事行动。926年他去世后,子耶律德光继位。随后才开始向南屡侵。先后于944945946年接连3次向南进犯,并于947年改国号为“辽”。

耶律德光为什么要接连南犯?除其已经两代人的积蓄力量,具备了大举南进的实力之外,就是甘愿给他奴颜于膝下当“儿皇帝”的石敬瑭“叛唐立晋”。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求其共同打败后唐。亦及图谋保住石氏后晋皇帝位子的中原反叛势力与辽内外勾结的配合。所以,947年前的契丹南犯,目标集中于晋阳。契丹先是“帮”“儿皇帝”夹击后唐;后来因为后晋的出帝不听话,便又直迫河南,灭掉后晋。可见,这一期间,契丹南犯的战争矛头,指向并不在河外的麟府之地。所以说杨弘信生前与辽尚未见大动干戈。

2.麟、府二州与契丹的矛盾的出现。

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蓟、幽、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给契丹以后,河西麟府诸城之民大震。十六州虽不包括麟府,却直接把二州隔在河外失去依靠。更严重的是契丹要“尽徙河西之民以实辽东”。这就促成了二州相依的“杨折联盟”。于是辽人与麟府之间才出现了矛盾。就在这时,麟州与辽也未有过战争。

   3.契丹要徙河外之民的意图,促成杨折联盟,但未见联军东征。

契丹既有入主中原之心,自然必有大举南下之谋(即计划)。麟府与十六州,隔河邻近,一旦大军南进,难防后院起火。辽人因此才产生了想“徙河西之民以实辽东”的打算。这就使河外诸州之民大为不安,与契丹之间出现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抵御契丹“徙民”便成为河西麟府二州共同的大事。杨折联盟,以武力同起防卫是一定的。但是,以联军出师河东,还是有问题的。杨、折两家各自情况不同。

府州面对契丹,依河据险,成了抵制契丹的前沿阵地。为了有效地凭河据守,特别在后晋出帝败盟与辽翻脸后,折氏接受了出帝以中原政府名义命令出师,折从阮曾“率兵攻入契丹境内,连下十余寨”,占领了黄河东岸的一些险要地段。但,史不见有杨折联军攻入契丹境内的记载。

而麟州杨氏,尽管与府州折氏共同抗辽防卫立盟,可是麟府之间是两个并列的割据势力,每有所动,他们都先得考虑自己将来的投靠和将要付出的耗费。加之,在麟州与辽的东西向隔距之间尚存在着府州这个中间地带。何况此时,杨弘信已经早在麟州雄起,根本不需要来个“聚众起义”,“打下麟州”。或东向用兵去主动与辽军对阵。即使是“保土抗辽”,也不可能放弃自己具有“土豪”实力的麟州大地不加强防卫职守,反倒为了与辽对阵,去踞守某一个小小的山寨?假如杨家也投军东向,那么谁来“西扼番界”呢?不分向定责,这与在抵御辽人入侵中,杨家为折氏做后盾的联盟关系就实在不合情理了。至于《河曲县志》记“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在火山村建立火山寨”绝非杨弘信,因为那时候杨弘信已经不在人世了!

可见五代时麟州杨氏家族与府州折氏相依而盟,杨家不仅是折氏驻守河防的可靠后盾,同时也与折氏共同在中原混乱的唐末五代时期,确保了河外的一方平安。从唐至宋,在当地从未见,两世家有过干戈之争。起先抗辽,府州是前线,麟州是后盾;后来抵抗西夏,麟州是前线,府州是后勤。这就是五代到北宋、麟府杨折两家的相依关系。亦即他们两家对当地时代性的影响。

六、家族的历史地位

麟州杨氏家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于社会,是因为历史上的杨家将正是麟州杨氏家族中走出来的最有强光的一支群体。

1)从杨弘信麟州自立于10世纪初,到后周广顺二年(952)受命于周的半个多世纪内,是麟州杨氏家族的极盛时期。紧接着杨弘信去世,次子杨重训嗣位。在五代后期,中原王朝继续交替的岁月中,麟州曾反复于周汉之间,但主政仍是杨家。可到重训子光扆继位州刺史时,麟州已成赵宋王朝的一座边城。麟州杨氏的家族势力已开始动摇。只不过由于杨氏家族在麟州根深蒂固,所以尽管赵宋王朝政府把杨弘信这条官家线上的后辈逐步解除其在麟州的根系。可是,以杨弘荣为民的这条线上,杨氏家族仍然在麟州生存。杨弘荣能够在乱世中活到104岁,并且他一直享受着政府免交皇粮的“特别地主”待遇。这就不难看出宋王朝在对付麟州杨氏家族为官的势力是“用其力,抑其势,而防其行的”。对为民的杨姓大户,则采取优惠政策的用心。

至于麟州杨氏家族,并没有因为社会的改朝换代而绝迹,也没有持地方势力长期割据,而是在大局已定之后,归附了中原政府,并以卫国保家的心态投入抗辽的战场。从而使家族的精神在抗辽的战场上亮相,涌现出了杨业为首的祖孙三代忠勇保国的爱国英雄“杨家将”群体。而且随着历朝历代的忠奸之争,后人对杨家将的歌颂之声未断,且更加昂扬。

2)麟州杨氏家族的出现,是中原文化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

首先是生活上的相依。唐末五代,中原混乱,交通运输多阻,边市贸易大受影响。成批货物的集市购销,已经停滞。番汉民众之间,主要凭睦邻方式进行交换,你帮我生活所需,我帮你生活所用,自给自足的相依生存。交换也大多是以物易物。游牧民生活中最需要的粮食茶布、铜铁家具,好多都是就近用皮毛牲畜与当地中原人对换。这种生活相依的行为,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最亲近方式。

其次是生产上的互补。在社会混乱时期,以物易物交换往往超过货币(金银、钱币)的信誉。而且这种形式的贸易促使地方手工业的发展适应了农牧业的生产。麟州杨氏家族中的皮匠、毡匠、毛口袋匠就是单凭手艺吃饭的工匠。他们所需要的就是游牧民族提供原料进行加工。同样,游牧民当时最需要的是铜铁器具和小炉匠的常年服务。特别是粮食、瓜菜,对游牧民众是最为需要的农产品。这就在生产上,出现了“谁也离不开谁”。

再就是风俗民情的相互影响。府州折氏,宋将张岊,都是从俗中原的少数民族人。麟州杨氏能够“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就是因为“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

3)杨弘信在麟州雄起时,正是中原混乱的岁月,边城出现政治空隙是天时;接近游牧民族,积蓄了家族实力是地利;能与游牧民族和睦相处是人和。麟州杨氏家族的形成就是凭着这种坚实的民族融合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杨家经营麟州的时代是州城最红盛的时期。西城即“紫锦城”的出现,就是杨弘信对州城的建设。更让杨家城显现了杨氏家族在我国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由此可见,整个麟州杨氏家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中原文化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

七、家族的流散与现状

麟州杨氏家族以杨爚为宗祖,称古麟州城为祖邑(杨家城),以东汉太尉杨震为华阴开山始祖,故家族为“四知堂”弘农杨氏的后裔。

麟州杨氏家族,分官、民两大支系。杨爚长子杨弘信为官家一支,次子杨弘荣为民家一支。由于官有史、民无记,民家一支从家传得知杨弘荣三子:崇礼、崇义、崇孝;一女,民传称“杨四妹”。杨四妹其所以有名,是因为她会做醋(用高粱)扣酱(豌豆黑酱)做“黄酒”(用黄软米做浑酒),磨豆腐、制糙米(黄米)、炒熟米(生糜子炒熟的黄米),蒸糕、捏面人等粗细杂粮加工的农家食技,耕牧民皆欢其艺。

杨弘信为官的这一支,又分河东与河西两支,杨弘信的长子杨业为河东支系,次子杨重训为河西一支。即:

(河东系)杨业—延昭—文广……

杨弘信(官) (河西系)杨重训—光扆—琪—畋

杨爚[杨弘荣(民)—(河西系)—崇礼、崇义、崇孝……

杨弘信为官的这一支,不论河东、河西都是宋臣良将,他们的后辈人大多离开家乡。有的散布在山西代州的崞县,河南的洛阳,及后来分散于江南各地。为民的杨弘荣这一支,宋南迁,残辽、西夏与金相交替占领麟州城,州城几番被夷其城郭进行了酷劫。特别是残辽小鞠录破建宁,占州城,对杨家挖坟、掘墓,进行了复仇性的烧杀之后,麟州杨氏皆因祖邑被毁,家族四散,文档遗迹灭绝无存。到了元代,除潜入本县南乡山村的隐耕户之外,大多东渡逃亡。到明初,才又从外地陆续返归。

2006年,神木县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经调查得知,杨氏在今天神木县的现状主要有:

1.宋南迁后,隐耕于南乡山村的麟州杨姓老户;

2.元代远逃河东(主要是吕梁山区)的杨姓户,于明初在山西大槐树办了移民手续返回故地的麟州老户;

3.明初实边时,响应朝廷号召,从南方返回来的杨姓户(如老城区的大西街杨氏);

4.以府谷县地域为主,在杨折联亲之后,扩散到府州(包括建宁寨杨氏)的麟州杨姓户;

5.周边各地,近代外流出去的神木杨姓户(包括久已移居定宅)重返故里户;

6.民国以来,及至新中国成立后,来到神木落足的杨姓户。

现在全神木县内,有杨姓为村名的村子四五十个,连同村内主要住户是杨家而村名为他姓,或有杨姓户住宅的村子,总共有207处。现在(截至2006年底)全县有杨姓3672户,常住人口15000人。加上外流、过往落脚户的,总人口20000人。目前在神木县,杨姓亦属第六大姓。

八、家族活动过的古迹遗址

人过有影,雁过留鸣,弘农杨氏一支在麟州能形成新的世家大族,不仅有时间过程,也留下了活动过往踪迹。为了免得一些人东拉西扯,胡编乱猜,就目前神木县当地知名的麟州杨氏活动过的地方特作提示。这些地方除了杨氏自称祖邑的州城之外,按其发展路线有:前杨家沟、小杨城、菜园沟、石城县、兔毛川、银城古塞、连谷古镇、草垛山、屈野川,以及在府谷地面上的建宁寨、七星庙、天平山和旧舍沟等遗址遗迹。限于本文篇幅,这些古迹地名作下篇另选其要再行简介。

最后,我想应该再次重申:杨业是麟州新秦人(今陕西省神木县),但他建功立业之地在山西。他是杨家将的主要人物。历史上的杨家将是麟州杨氏家族走出河东的一支英雄群体,所以说神木县是杨家将的故里。麟州是杨业先辈人的起家之地。“杨氏初微自河西”,不是河东(麟州当时属河东管辖,但地在河西,位居河外)。杨弘信的上辈人,曾祖杨溥曾居长安,他是弘农郡公杨於陵的后代,住在长安朱雀街的新昌坊。黄巢起义把唐朝推向末日,杨溥无心仕任,迁家陕北在延州落户,并建“杨尚书坟”园于杨家岭。即当地人说的杨家“三世尚书坟”。明季,江苏后人杨宗气任延绥总兵,重建家坟于城南。杨溥二子,长名安贞,次子安吉。安吉守业延安,其兄安贞继续北上经杨家园子,到米脂杨家沟又到麟州杨家沟。安贞子杨爚最后在麟州凭农耕起家,建寨养兵成为地方大户。杨爚长子杨弘信遂成地方土豪,后来进驻州城,自为刺史。所以,麟州杨氏家族是随着杨弘信成为地方土豪而发展成型。五代时期,杨弘信主政麟州期间是麟州杨氏家族最红盛的发展时期。

总之,麟州杨氏家族,是祖国万千百姓家族中的一个地方姓氏人群。举世闻名的杨家将是这个家族中最亮丽的一支英雄群体。这就使麟州杨氏家族也相应知名。在今天,麟州杨氏家族人户,每个成员都有责任继承杨家将忠勇爱国的传统精神和弘扬“清白世家”的杨氏家风,而没有借助杨姓宗族活动,搞宗派,考正宗,树山头,进行“招摇过市”的一切与“建设和谐社会”不利的社会活动权利。麟州杨氏应该如此,但愿我们通过姓氏文化把全世界的华人团结起来,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共同奋斗!

相关文章
2014-01-07 16:28:56
2014-01-07 16:07:44
2014-01-07 16:04:10
2014-01-07 15:42:50
2014-01-07 15:38:03
2014-01-07 15:32:48
2014-01-07 15:18:06
2014-01-07 16:16:4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