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作品择目 >> 杨家将文化系列丛书 >> 《陕北历史文化与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目录 >> 诗词视野中的麟州城与杨家将 >> 阅读

诗词视野中的麟州城与杨家将

2014-02-10 16:07:34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460
内容提要:作为我国历史上的英雄群体,上千年以来,从民间传说到各类文艺作品中,杨家将忠勇爱国、赴汤蹈火的英雄事迹,一直在流传繁衍,绵延不绝。

 

神木县文联  塞北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英雄群体,上千年以来,从民间传说到各类文艺作品中,杨家将忠勇爱国、赴汤蹈火的英雄事迹,一直在流传繁衍,绵延不绝。但其在史籍记载中却非常简略,这就使杨家将其人其事,更显扑朔迷离。因此,研究杨家将的历史,除在浩繁的史籍中寻珠拾贝之外,我们还需从其它方面寻找佐证,努力使杨家将研究的路子越走越宽,同时也能使这一研究变得丰富多彩。

基于上述原因,本人不惴冒昧,选取了唐宋时期7首诗词作品,加以简单剖析,从诗词视野掘取一些麟州城与杨家将的相关史实,也算抛砖引玉吧。

 

一、诗词视野中的麟州城

 

新秦郡松树歌

(唐)王维

青青山上松,

数里不见今更逢。

不见君,心相忆,

此心君君应识。

为君颜色高且闲,

亭亭迥出浮云间。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名诗。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于唐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及第,后由中书令张九龄举荐,升任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因反对植党营私、滥施爵赏等内因,被朝廷以其举荐过一个不贤之人为过失,贬至荆州1,王维因此而受累,在开元二十五年秋至二十六年夏之间,由右失遗贬为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2,来到陕北及甘肃一带边防线上。

天宝四年(745年),王维第二次出塞赴边。这两次出塞期间,王维留下了40首边塞诗作,成为后世的诗词瑰宝。

以上史实可以证实王维的《新秦郡松树歌》确系作于麟州。另有一首《榆林郡歌》还可佐之:“山头松柏林,山下泉声伤客心。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黄龙戍上游侠儿,愁逢汉使不相识。”3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新秦郡即为麟州郡。“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麟州,其年改为新秦郡,十四年废。天宝元年复置。领县三,户二千四百二十八,口一万九百三。”4

由王维的诗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唐时,麟州郡及榆林郡沿线,山上均有葱葱郁郁的松树林,而尤以麟州为最,使王维发出“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君君应识”的感慨。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麟州后来改称神木,是“因城北有三颗神松而得名”;而宋史记载杨家将老令公杨业少年时“尝狩猎林中”之事应属实。

 

登麟州城楼

(宋)张咏

莫问戎庭苦,高栏是夕攀,

时清官事少,边静戍人闲。

雉堞临寒水,穹庐倚乱山。

皇恩正无外,不拟更移还。

 

这是北宋官员张咏担任麟州通判时所作的诗句。

张咏(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进士,985年由右拾遗苏易简举荐,担任太子中允、麟州通判5

从本诗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麟州城的景象,处在边关地带,城建于高山之上,下临寒冷的屈野河,而河对岸山脚下便是羌人的毡包。虽然当时并没有战争发生,但守边的日子依然是艰苦而寂寞的。

张咏还写过一首《赠刘吉》的长诗,为后世对杨业之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诗中有“倒海塞横流,掀天建高议。冒死雪忠臣,(张咏自注:证杨业忠赤,为奸臣所害。)谠言警贵侍。”等句6,为人们提供了杨业壮烈殉国后却被奸臣诬陷,后由一位叫刘吉的忠臣冒死上书,才使杨业得以平反昭雪的史实。

 

渔家傲·麟州秋词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范仲淹的一首词。因为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开边塞词之先河,被后人誉为“词史之绝唱,词坛之丰碑”。

这首词作于何地,至今有很大争议。但争论的地点只有两处,一是延州,一是麟州。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此诗作于延州,并且认为范仲淹根本就没来过麟州。

首先,范仲淹来过麟州。这有他的另一首诗为证:“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这首诗中的“西州”,已被史学界毫无二致地确定为麟州。在当时,“城下羌山隔一流”的,就只有麟州了。

其次,范仲淹的这首词应是作于麟州。首先,从后人为该词所加的《秋思》、《麟州秋词》、《题留麟州》三个词名中,有两个就出现了“麟州”二字,却从未出现“延州”或别的州名,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再从词句分析,“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与延州不符。当时的延州北边有绥德,西北有保安、定边,西边有环州、庆州,并不是一座孤城。此外,在延州也不会听到胡笳、羌管等“边声”。而麟州则“孤悬河外”,一度时期,州城隔一条屈野河与西夏相接,北边则是辽朝的地盘。庆历年间,并州知州杨偕曾上疏,以“惟麟州孤垒”、“远在绝塞”而提出将其移废,遭到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的坚决反对7。因此,只有站在麟州城高高的墙垣上,才能看到那连绵起伏的“千嶂里”,那长河落日与夏、辽毡包中升起的长烟,听到那悠悠的羌管和令人思乡的四面边声。

 

忆红楼

(宋)文彦博

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

曾见兵烽逾百草,偶题诗句在红楼。

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

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

 

这是北宋文彦博写给麟州的一首诗。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山西介休人。宋仁宋时进士及第。庆历末年任宰相。

对于这首诗的来龙去脉,文彦博亲自有个小引:“麟州知郡作坊以彦博昔年所题红楼拙诗刻石,复以墨本见寄,辄成五十六字致谢,且寄怀旧之意云尔。”8

康定元年,即1040年,文彦博曾出任河东路转运副使,前往麟州,开通粮道,解救了被西夏军队包围一月多的麟州9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麟州城建在高高的山上,城墙上建有一座红楼,可以供人们在那里登高望远,把酒临风,题诗作赋。文彦博来时,正值多事之秋——“曾见兵锋逾白草”,并在麟州住了很长时间——“闲上高城久驻留”,而且对酒当歌,与其他人玩过一种叫“投壶”的游戏,就着酒兴在红楼上题写了一首诗。

通过对以上诗词的分析,加上在史籍中的寻觅和遗址的考证,我们得到有关麟州城的情况就比较完满。

麟州城建在屈野河东的高山上,西临悬崖,下有宽阔的屈野河。北界草地沟河,东南是山陵沟壑。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最初时,城分内外两座。内城又称紫金城,呈长方形,有南北两座城门。面积为3平方千米,由4座小城组成,各以土墙相隔,彼此有门相通。外城周长约4千米,有东南北3座城门。城墙无定形,全倚山势据险而筑,蜿蜒跌宕,巍峨险峻。当时城内大约有军民2万余人。

麟州城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史书称其“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因此,争夺麟州城一直是宋、辽、西夏战争的焦点。仅《宋史》中记载,围绕麟州城所发生的战争就达数十次之多。

那时,麟州城巍峨高耸,山下有宽阔蜿蜒的河流,山上有青青的松柏。

公元936年,杨弘信为剌史之后,为使麟州城更加稳固,在原有东城、北城的基础上,又在西边新建一城,使麟州成为连环城:打开各自的内城门,东、西、北三座城便紧密相连;关闭内城门,三座城便可相对独立10。因此,即便有人攻进了其中的一座城去,那他也只不过是掉进了一个大“瓮城”之中。内外城门一封锁,来犯之敌就只有望城兴叹的份了。城墙上建有红楼,可以凭高下视,将四野景色尽收眼底。

 

二、诗词视野里的杨家将

 

供备库副使君墓志铭附诗

(宋)欧阳修

杨氏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耀边陲。

桓桓侍中国屏毗,太师防御杰然奇。

名声累世在羌夷……

 

这是北宋宰相欧阳修为杨琪所作《供备库副使君墓志铭》中的诗句。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先后担任过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职,最后以太子少师致仕。死后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杨琪,字宝臣,生于987年,系杨业侄孙。他的儿子杨畋,官做到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于欧阳修交厚。因此,杨琪去世后,欧阳修应杨畋之请,撰写了墓志铭11

“杨氏初微自河西”一句,是其对《墓志铭》中“麟州新秦人也”的概括。河西,为黄河西岸;麟州新秦,即今陕北神木县。“弯弓驰马耀边陲”及以下数句,都在讲杨氏一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从杨家将始祖杨信开始,至杨业、延昭父子均为中原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在守土保疆的事业上功勋卓著,名震遐迩。

这几句诗传达了三层意思:1、杨家将世居黄河西岸的麟州,即今陕西神木县,并在此成长壮大。2、杨家将是以杰出的军事才能而雄其一方的。3、杨家将是北宋守土保疆的中流砥柱,祖孙数代声名赫赫。

 

过杨无敌庙

(宋)苏辙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碧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城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

 

这是北宋苏辙于宋元祐四年(1089)出使辽朝,经过古北口杨无敌庙时所作的诗句12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登进士科。神宗时,被杨畋、王安石等举荐为河南推官。后累官至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杨无敌庙是辽朝为宋朝的忠臣杨业所建。辽朝为何要建此庙?为何要建在从未与宋军交战的古北口?史学界多有猜度,至今仍在探索。本人支持以下说法:1、建庙于古北口,出于安全原因,辽朝不愿让杨无敌庙毁于战火。2、杨业是辽朝人心目中的大英雄。3、辽朝建庙的目的,一是钦佩杨业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欲将其树为本国将帅的楷模;二是向宋朝将帅作一个广告,彰显辽朝求才若渴的诚意。

诗中有一个典故:“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句中的周子隐,就是我们熟知的“除三害”猛士周处。后来作了晋朝将军。西北氐族造反,晋朝任命司马肜为大将军,周处受其节制,率兵征讨。司马肜为报私仇(周处之前举报过司马肜),逼周处以五千兵力向数万敌军发动攻击。周处明知是陷害,却义无反顾地以身殉报国了。

这与杨业的遭遇基本相似。所以,苏辙才悲愤地发出“一败可怜非战罪”的呐喊和“应诛潘美等人以慰杨业忠魂”的遗恨。

而杨业遭陷害的原因甚至更令人悲哀。他与潘美、王侁等人之前并无过节,不过就是因为杨业名声过大,有功高盖主之嫌,心生嫉妒,便不惜以三千将士的代价,置无辜的杨业于死地。

“野草犹知避血痕”呵,人心何故如此残忍!

 

杨无敌庙

(宋)刘敞

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

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

 

这是宋至和二年,即杨业死后69年,北宋官员刘敞出使辽国,来到北古口杨无敌庙时留下的诗句13

他以“恸哭应知贾谊意”,来表达杨业“出身未捷身先死”,不能为国取胜的悲壮情怀。以“世人生死两鸿毛”的诗句,将杨家将的忠勇爱国精神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以上所选诗词,都出自与杨家将同时代或相当接近的北宋时期的官员之手。这就说明杨家将的成名绝不是后世炒作的结果,而是他们一辈辈前赴后继,虽九死而未悔的忠勇爱国的精神所致,在当时,不仅是中原的官员百姓,就是敌方的契丹辽朝,也早已将杨家将视为神灵,顶礼膜拜了。

一千多年过去,历史离我们愈来愈远,愈来愈模糊。但我们却竭力地在这悠悠长河中不断地打捞着,期望找到一些奇珍异宝。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历史为镜,可以校正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以历史为镜,可以使我们继往开来,走向文明进步的美好明天。

最后,我用一位网名叫“文星”的朋友所作的《题杨家将宗祠》一诗,作为本文的总结。

 

杨家自古多精英,威震夷狄智惊天。

胸襟广阔容万物,度量无边纳世间。

饮尽大洋抒豪气,蘸干沧海写宏篇。

冷眼静观世事变,笑对宇宙起狼烟。

参考文献:

1)参见《宋史·张九龄传》。

2)参见陈铁已《王维年谱》。

3)见《全唐诗》第125卷。

4)见《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

5)参见《宋史·张咏传》、《乖崖先生文集》。

6)见《乖崖先生文集》卷二。

7)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四。

8)见道光《神木县志》卷八《艺文志》。

9)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

10)参见杨文岩《古麟州与杨家城》。

11)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杨畋传》、《欧阳文公集》

12)见《苏魏公集》卷十三。

13)见《公是集》卷二八。

 

相关文章
2014-06-17 17:09:49
2014-02-17 14:49:00
2014-02-17 14:35:17
2014-02-11 16:48:10
2014-02-11 13:55:27
2014-02-10 16:41:46
2014-02-10 16:07:34
2014-01-21 13:58:25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