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作品择目 >> 杨家将文化系列丛书 >> 《陕北历史文化与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目录 >> 评梅毅《鲜为人知的杨家将》之一 >> 阅读

评梅毅《鲜为人知的杨家将》之一

2014-02-11 14:06:26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45
内容提要:2010年12月,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了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梅毅演讲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中国电视报》于12月23日、12月30日和2011年1月6日先后三期以整版的篇幅登载了梅毅演讲的全文。

 

太原市社会科学院  杨光亮

 

201012月,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了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梅毅演讲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中国电视报》于1223日、1230日和201116日先后三期以整版的篇幅登载了梅毅演讲的全文。由于《百家讲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梅氏的演讲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由一个对历史一知半解或者说有意歪曲历史的人来“翻开史书,还原历史”,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杨业英雄形象不容抵毁

 

梅氏演讲伊始,就给杨家将的代表人物杨业作了政治鉴定,说:“翻开史书我们却发现,这个舞台上的大忠臣竟然是一名降将出身”,并以此为筹码,硬是把“降将出身”的包袱,让杨业背负了后半生。

1、梅氏说:“杨业降宋后,在宋太宗的示意下,将名字终于改为了杨业。但因为是降将,宋太宗只封了一个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荣衔,并让他留在当地听用。”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宋太宗亲征太原,《续资治通鉴长编》说:“刘继业(杨业)为继元捍太原城,甚骁勇。及继元降,继业犹据城苦战。上素知其勇,欲生致之,令中使谕继元俾招继业。继元遣所亲信往,继业乃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上喜,慰抚甚厚,复姓杨氏,止名业,寻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丁已,以业为郑州防御史。”1《宋史·杨业传》也说:“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2仅从上面《长编》和《宋史》的记载来分析,我认为:

①在宋太祖、太宗兄弟二人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下,杨业于开宝二年(969年)六月宋太祖征北汉时,就上言北汉主,陈述“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 ”。3这次宋太宗征北汉,杨业一方面“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一方面在刘继元降宋时,仍“据城苦战”,在接到北汉主的命令后,才释甲来见太宗。这正是体现了杨业审时度势,远见卓识的才能和忠于职守,为保生聚的品格。与梅氏所谓的“这个舞台上的大忠臣竟然是一名降将出身”的寓意有本质的区别。正如著名宋史专家邓小南教授所说:“他(杨业)于一方生聚为惦念,促使他曾于宋军围城之劝说北汉主出降,也导致他最终归降于宋,不过,这并未影响他在时人心目中的‘无敌’形象”。4

②杨业“弱寇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5宋太宗征北汉,正是因为“素闻其勇,欲生致之”或“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才“令中使谕继元俾招继业”,委以重任。当时杨业接到刘继元的命令,释甲来见太宗,“上喜……寻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丁已,以业为郑州防御使”。这个防御使,宋朝在团练使之上,仅次于观察使,非寻常剌史可比。宋太宗见到无敌将军杨业,实现了他求贤似渴的宿愿,在“大喜,慰抚之甚厚”的情况下,委以重任。不知梅氏翻开的是哪部史书,说“因为(杨业)是降将,宋太宗只封了一个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荣衔”,还让“留在当地听用”!

2、梅氏说:“深知契丹战法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北汉降将杨业。虽然对杨业疑心重重不敢重用,却也不得不用,于是宋太宗任命大将潘美为三交都部署,任命杨业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宋太宗攻灭北汉后,乘胜北伐,遭到失败。“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帝密封囊装,赐予甚厚。”6杨业遂驻代州前线,担负起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他不负太宗厚望,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于代州一线辽军出入的要道口,修建了六个兵寨。7次年三月,契丹皇帝耶律贤亲率十万骑兵围攻雁门,杨业命部将董思愿等堵断峡谷南口,亲自率数百骑自西径绕道峡谷北口,南向猛攻,杀死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指挥使李重诲,获铠甲革马甚众,大败辽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数百骑战胜十万兵“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自此,杨业声威大震,“契丹畏之,望见业旌旗即引去。”8我们认为,雁门关大捷,是宋太宗对杨业的信任和厚望,是杨业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宋太宗与杨业君臣相辅相成的结果。不知梅氏翻开的是哪部史书,说宋太宗因为杨业是降将,“对杨业疑心重重不敢重用,却也不得不用”。说深知契丹战法的只有杨业一人,那位“智勇双全的大将”潘美哪里去了?对于雁门关大捷,梅氏还说:在“关键时刻,潘美将军率领一万多宋朝骑兵赶到,接应杨业”,才取得胜利。这又是翻开的哪部史书?

3、梅氏说:“作为北汉降将,杨业对宋太宗来说经常需要提防、敲打。”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雁门关大捷后,杨业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主将戍边者多忌之,存谮上榜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9这正是反映了宋太宗对杨业的信任和嘉奖。对此,梅氏还说:“宋太宗的这种做法,反而令杨业心中陡起波澜,他隐隐约约察觉到宋太宗行为背后的一些潜台词。”不知梅氏翻开的是哪部史书,把宋太宗对杨业的信任和嘉奖,说成是“提防”和“敲打”?又是翻开的哪部史书,说杨业“心中陡起波澜”,还“隐隐约约察觉到背后的潜台词”!在杨业受伤被俘后,叹息说:“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为报。”10这里所说的“厚”,核心寓意是“信任”和“嘉奖”,并不是什么“提防”和“敲打”!

4、梅氏说:“杨业北汉降将出身,最怕别人说他不忠。”

雍熙三年(986年)北伐失利,宋太宗诏潘、杨所部护送四州之民于内地。杨业被逼出战,临行时,泣谓潘美说:“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11杨业在生死关头,说自己是“太原降将”,欲立功报国,是何等的光明磊落!千年以来,在史家对杨业的评述中,甚至在文学作品和传说故事中,几乎找不到以“降将”为筹码的描写,更找不到说杨业“最怕别人说他不忠”的字句。杨业殉国后,宋太宗非常痛惜,下诏对杨业作了全面的评价,说:“执干戈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战死,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如此!”12为什么梅氏在演讲中不提这份诏书,是因为没有“降将”二字,或是没有杨业“最怕别人说他不忠”之句?还是根本就不知道这份诏书!不知梅氏又是翻开的哪部史书,说“杨业降将出身,最怕别人说他不忠”!

5、梅氏在揪住杨业“降将出身”不放的同时,还株连到杨家将的始祖、杨业的父亲杨信。说,杨信自立为刺史后,为了“名正言顺”,杨信打算投靠在中原刚刚称帝的后汉皇帝刘知远,获得后汉任命他为麟州刺史的“正式委任”。为了得到刘知远的信任,杨信将自己的长子杨崇贵送到后汉(这里且不论北汉之误)作为质子,不久后,杨信果然得到了麟州刺史的“委任状”;送长子表明了杨信对于后汉的“效忠”……杨信归附了后周。

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说:“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以武力雄其一方。君曾祖弘信,为州刺史……杨氏初徽自河西,弯弓驰马耀边陲。” 13《资治通鉴》说:“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 14余嘉锡注曰:“其据麟州,必在天福(936-947年)、乾祐(948-950年)以前矣。”道光《神木县志》记载:“(杨信)一名宏信,仕北汉,为麟州刺史,保障边城屡著功绩。”15杨信世居麟州,弯弓驰马耀边陲,作为自为刺史、以武力雄其一方的地方土豪,绝不会为了一纸“委任状”,乞怜于五代那些走马灯似的小朝廷。后汉和后周之所任命杨信为麟州刺史,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巩固边塞,主动委认的。不知梅氏翻开的是哪部史书,说杨信是为了“名正言顺”,“投靠”来“归附”去,还为了表示“效忠”,把自己的儿子作为人家的质子。把杨信弯弓驰马耀边陲,保障边城屡建功绩的英雄形象,说成了追求虚荣和名利的懦夫。其实梅氏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说明杨业“降将出身”是秉承了父亲的遗传。梅氏在演讲开始说的“翻开史书我们却发现,这个舞台上的大忠臣竟然是一名降将出身。追溯这段历史,必须要从杨业的父亲杨信说起。”就是绝好的注脚。

 

潘美奸臣行径不容粉饰

 

梅氏的演讲在以“降将出身”为筹码,诋毁杨业英雄形象的同时,把奸臣潘美打扮成了“名将”、“豪杰”“忠厚”、“智勇双全”,“做人的成功”等,几乎成了历史上的“完人”。

1、梅氏说:“在民间叙事中,潘仁美被塑造成十恶不赦的坏人,但其实在历史上真正的潘美非但不是奸臣,反而是位名将。”

杨业是被奸臣陷害而死,杨业自己就说:“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为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16杨业说的“奸臣”,必有所指,为此,在当时和后世多有评论。

①雍熙北伐时任麟州通判的张咏有一首长诗《赠刘吉》,云:“冒死雪忠臣”(自注:证杨业赤忠,为奸臣所陷),傥言警贵侍(自注:重指中贵弄权)。17诗中明确指出:杨业赤胆忠心,被奸臣所陷害。同时也说明,潘美作为北伐西路军主帅,在奏折中歪曲事实,把失败的责任推到了杨业身上,才有刘吉“冒死雪忠臣”的事件。

②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十一月,苏辙出使契丹,作《过古北口杨无敌庙》诗,云:“作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作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18)苏辙在末两句点明,以晋代周处之死比作杨业,以梁王彤隐指潘美,主张杀潘美以慰杨业忠魂。

③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指出:“业言为奸臣所嫉,逼令致死,奸臣二字,实指潘美,非谓王侁、刘文裕也。……美以嫉功妒名,遂置国事于不顾,奸臣之曰,非美而谁!”(19)余先生还追述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杨业雁门关大捷,引起“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说:“业在 代州时,潘美方兼三交都部署,实为戍边之主将,此所谓忌功上谤书者,盖即美也。”20

④著名史学大师邓广铭教授和弟子张希清教授,对雍熙北伐杨业之死,潘美应该负什么责任,进行了全面分析。邓、张二位教授说:“潘美为什么要陷害杨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嫉功嫉能”,并列举了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雁门关大捷和雍熙三年(986年)北伐,关于宋方和辽方对战役的不同记载,说:“这个潜上榜书,斥言其短的主将,就是潘美……潘美不仅嫉妒杨业雁门大捷,对杨业收复寰、朔、应诸州之功,嫉妒“尤甚”。二位教授指出:“杨业被擒之后,叹息说上遇我厚,期捍边破贼以报,而反为奸臣所嫉,逼令赴死,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这里所说的‘奸臣’无疑也是指潘美。”又说:“是时主将并无他人,实即潘美,史臣以美功名甚盛,故讳其姓名,业知为美所不容,故曰为奸臣所嫉。”21

⑤著名宋史专家李裕民教授,根据张咏《乖崖先生文集》中长诗《赠刘吉》进行研究,他说:“现在面纱已经揭开,戏剧、小说里描绘的潘美陷害杨业的故事,尽管有许多夸大的虚构,但潘害杨的基调并没有错。”22李教授在《杨业死因之再探索》中,对刘吉“冒死雪忠臣”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第一责任人应该是潘美……如果说王侁是客观上将杨业送上绝路,潘美则是有意将杨业送到绝路上去,他是陷害杨业的主犯。”23

仅以上所列举,从当时刘吉“冒死雪忠臣”,到史家的评论,我们可以认为,杨业所说的“被奸臣所逼”,这个“奸臣”就是潘美!在关系到国家盛衰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置国家的安危和边境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不顾,出于嫉功妒能,借刀****,有意陷害杨业于绝路,致使王师败绩,这样的臣子不是“奸臣”又是什么?

2、梅氏说:“民间叙事中,潘美是个阴险狡诈之辈;真实历史中,潘美是个忠厚的长者。”并说:“潘美对杨业非常信任”。

《宋史·潘美传》说:“溪峒蛮獠自唐以来,不时侵略,颇为民患。美穷其巢穴,多杀所获。”又说:“李超者,冀州新都人。为禁卒,常从潘美军中,主刑。美好乘怒杀人,超每潜缓之。美怒解,辄得释。”24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征北汉,潘美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为主将。攻下太原城后,“尽焚其庐舍,民老幼趋城门不及,焚死者甚众。”25从上面的零星记载,可以看出,潘美是个不顾民生和好乘怒杀人之徒。梅氏仅以潘美劝说宋太祖不杀周室的孩子(潘收为侄子)一例,就认为潘美是位心地善良的“忠厚长者”?再联系到潘美嫉妒杨业的军事才能,在雁门关大捷,“潜上榜书,斥言其短”;在雍熙北伐中,先是冒领杨业收复寰朔四州之功,后又有意陷害杨业于绝地,并在奏章中歪曲事实,把失败的责任推到杨业身上。这一系列的事实,怎么能说:“潘美对杨业非常信任”呢?只能证明潘美是个心地狭窄的奸诈之人,并不是像梅氏所奉承的是位“心地忠厚的长者”。

3、梅氏说:“历史中,潘美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南征北战,立下功勋无数。特别是在平灭南汉时,潘美的勇敢和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

宋开宝三年(970年)九月,“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郎州团练使尹崇珂副之。遣使发十州兵会贺州,以伐南汉。”26经过几个月的征战,平南汉,克广州。但是,南汉政权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割据小朝廷,国力本来有限,加之内部倾轧,已濒临瓦解。在赵宋统一大业的大趋势下,且重兵压境,即使是他人领兵,也能平灭南汉。正如王夫之所论:“幸人之弱,成平国之勋,整行长驱,卧旗偃鼓而敌已溃,未尝有飞失流于目捷,白刃接于肘腋,凶危不测之忧也。”27潘美在平灭南汉的过程中的确是有功的,但也并不像梅氏所说“潘美的勇敢和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

雍熙北伐失败后,张齐贤任给事中、知代州。这时辽兵南下,逼近代州,张齐贤约潘美以并师来会战。当潘美率兵到柏井时,闻报辽兵已“自湖谷入寇,薄(代州)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顾。”潘美借口得密诏,率部退回并州,未敢与辽兵正面作战。于是齐贤选厢军二千,出阵之右,誓众慷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张齐贤又于夜间发兵二百举火呐喊,辽兵以为援兵赶到,骇而败走。张齐贤伏兵于土蹬砦,大败辽兵。28张齐贤知代的守边功绩,受到包拯的赞扬,说:“代州古来最是难扼之区。太宗朝以骁将杨业守之,继以给事中张齐贤守之,其慎重用人如此。”29在这次战事中,潘美与张齐贤相比,谁表现出“勇敢和智慧”?谁是“智勇双全的大将”?不知梅氏该翻开哪部史书来解释!

4、梅氏说:“因戏剧名将被污……岁月暗淡了英雄,传说玷污了豪杰。从元曲开始,潘美慢慢被塑造成如今普通人心中的奸臣形象。”

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说:杨业和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坚儿野竖,皆能道之。”30墓志铭作于仁宗皇佑三年(1051),距杨业殉国不过65年,离杨延昭去世只有37年,杨文广还健在。这时候,杨业和杨延昭的英雄事迹就已普遍流传开来,上至各级官史、文人学士,下至民间百姓,老人小孩都能讲说。传播这些事迹的始作俑者,无疑是那些跟随杨业、杨延昭在前线作战的将士们。当事人讲述自己亲历过的战事,可能有些形容上的渲染,但所讲之事和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是可信的。这种讲述和流传的形式,称作口碑,是研究历史不可缺少的材料。这就是杨家将传说故事的源头。

从口碑流传,到宋代的小说(讲故事)、短剧、平话,元明清时期的元曲、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所讲的杨家将故事,并不都是无中生有。宋代的小说、平话,都强调“事有源流”,“小说纷纷皆有之,须凭事实为根基。”正如著名学者余嘉锡所说:“元杂剧及今小说之言,盖官书所讳言,流传于故老之口,其事容或有之,未必纯出于捏造。”31南宋话本《杨令公》的本子已经散逸,其内容不可知,但梅氏能保证其内容没有潘美陷害杨业的奸臣形象?当然,传说故事和戏剧小说是文学作品,不是历史。在杨家将的文艺作品中,以潘仁美为“奸臣”,如前面所述,其原型就是潘美。同样,在关于杨延昭的传说故事和戏剧小说中,称作“贺驴儿”的奸臣王强或曰王钦,也是有原型的,就是投降派首领王钦若。王钦若“状乳短小,项有附疣,时人目为‘瘿相’。然智数过人,每朝廷有所兴造,委曲迁就,从中帝意。又性倾巧,敢为矫诞。马知节尝斥其奸状”,“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仁宗尝谓辅臣曰:‘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32)杨家将的传说故事和戏剧小说,虽然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中,有大量的艺术加工、演绎虚构,正如世人所讲“三分真实,七分虚构”,但其主要人物杨业、杨延昭、潘仁美(潘美)、王钦(王钦若)及其形象是有依据的。不知梅氏翻开的是哪部史书,说潘美“因戏剧名将被玷污”,“传说玷污了豪杰”?

 

    

 

梅氏演讲的题目是《鲜为人知的杨家将》,仔细想来,也确实是“鲜为人知”。千年以来,无论是正史、方志、地理志书、文人笔记的记载和文学作品的演绎;还是官方民间、专家学者的评论,都是颂扬杨家将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英勇奋战,前仆后继,做出的巨大贡献。就连当时辽方对杨业的英雄品格也受到尊重。杨业殉难后不久,在契丹境内的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建起杨无敌庙,以示崇敬和纪念。今天,我们研究和宣传杨家将,就是要缅怀杨家将的历史功绩,继承杨家将宝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英雄品格、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作贡献。恰恰在这时,梅氏反其道而行之,在演讲中诬蔑、诋毁杨家将的英雄形象,粉饰、美化陷害杨业的主犯潘美的奸臣行径。梅氏演讲的主题、思路和观点,正是他说的“鲜为人知”又一绝好的注脚。

 

【注释】:

1)(2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

2)(5)(6)(9)(10)(11)(12)(16)《宋史·杨业传》卷272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

4)邓小南《出自疏外与忠勇自效》,载《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1

7)李裕民《杨家将史实新考》,载《杨家将研究》历史卷,人民出版社20072

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

13)(14)(23)(30)《欧阳文忠集》卷29

15)道光《神木县志》卷5

17)张其凡《张乖崖集》,中华书局20066

18)《栾城集》卷16

19)(20)(31)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论学杂著》

21)邓广铭、张希清《评杨业兼论潘杨关系》,《文汇报》198146

22)李裕民《杨家将新考三题》,《晋阳学刊》2000年第六期

23)李裕民《杨业死因再探索》,《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1

24)《宋史·潘美传》卷256

2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

26)《宋史·太祖本纪二》卷2

27)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

28)《宋史·张齐贤传》卷265

29)《包拯集·论边将》卷9

32)《宋史·王钦若传》卷283

相关文章
2014-02-17 14:49:00
2014-02-17 14:35:17
2014-02-11 16:48:10
2014-02-11 13:55:27
2014-02-10 16:41:46
2014-02-10 16:07:34
2014-01-21 13:58:25
2014-01-17 10:15:21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